■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中国动画电影创造过奇迹,早年的齐天大圣,水墨动画,不仅让世界观众看到中国动画的制作技术和创意,也从这些动画电影中解了中国文化,而现在中国动画电影为什么在世界的舞台上消失了呢?国内最近的上映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宣传声势浩大,对于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除了画面华美几乎没有正面评价,大多评价是模仿的痕迹太重;故事内容浮夸,毫无深度。再看之前的三维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评价说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新标杆,可以与驯龙记,功夫熊猫相媲美,的确,笔者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也留意到一些幽默情节模仿了功夫熊猫,但它真的走出国门了吗?在内地上映一年之后,2016年7月在美国50家影院上映,但在美国票房调查网IMDB上至今都没有查到它在北美的票房数据,只能查到中国,俄罗斯和阿联酋的票房,这算不算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怪圈,虽然本国的观众大力推崇,却没有得到国际的认可。为什么?曾经的辉煌去了哪里?那么如何让世界观众看到我们的作品,并且期待我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探究。
表1 IMDB(收集时间2018.01)评价最高的前50名动画电影
由于篇幅的关系,笔者这里只陈列到第30名。
笔者在电影调查网站IMDB[1](收集时间2018.01)上收集了评价最高的前50名动画电影。评价最高顾名思义最受观众欢迎,收集这个数据的原因是要知道,哪些动画电影能获得观众的心,它们又是如何获得观众的心的呢?带着以上的思考笔者做了以下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表2数据分析显示: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和日本是动画电影出产的大国,他们的动画电影是得到观众的肯定的。不过在表2中的动画电影不仅仅都来之于美国和日本,还有来自于其他的国家的,这说明现代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是没有地域的限制,那么在观众的心里,为什么会对这50部动画有这么高的评价,值得我们深究一下。首先我们看一下这50部动画电影他们的主题都有些什么。
表230部动画电影来自的国家
表3 50部动画电影的主题分析
表3数据分析显示:这50部动画电影中主题呼声最高的是冒险,其次是喜剧,再下来就是家庭,从这三个元素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观众的兴趣。在欢乐中体验冒险,温情,暖人心房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动画电影最大的作用是什么?让观众快乐,让观众体验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超人”情节,感情路线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家就有爱,观众也希望从电影中感受到爱,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情感满足了,那么视觉效果呢?这就要分析一下动画的表现形式了。
表4 50部动画电影动画表现形式数据
表4数据分析显示:最多的是二维动画,其次才是三维动画,还有少量的定格动画。现在三维动画电影是主力军,但是他们却没有占据观众的心,原因何在?三维动画倾向于对真实世界的运动规律的模仿。根据Leon Gurevitch的论述,三维动画的丰富细节、宏大场景、模型数量和复杂照明是人力所不能及的,需要计算机“自动化”的介入。[2]所以三维动画都是由电脑计算出来,所展现的视觉效果绚烂华丽,像烟火一样,让观众震撼过后留下什么?而种电脑计算的方程式式的表达手段往往会把三维动画的创作变得千篇一律,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而二维动画是动画的开端,它的创意和风格往往来自于原画师和动画师的灵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表达出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现的二维动画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加上镜头的运用,已经慢慢的从最初的平面感中超脱出来。所以现在三维动画是现代的潮流,当观众兴趣过后,对视觉盛宴感到疲惫时,回归自然,回归淳朴也许才是动画发展的路线。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票房。从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千与千寻的总评价虽然最高,但票房并不是最高。影响票房的因素有很多,对新片的期望,对导演的期望,等等。票房是电影价值的最终体现,但是电影评价的高低是不是可以对票房产生巨大的影响呢?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评价的高低是不是可以带动票房的收入呢?从以上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玩具总动员3部曲,第一步的票房最低,到了第三部已经达到10亿多美金,宫崎骏的作品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作品是1997的《幽灵公主》,获得了安妮奖最佳动画导演提名,酝酿16年,让世界观众认识到还有一位日本巨匠的存在,在全世界的票房是1亿5千万美金,2000年迎来了他动画电影的巅峰《千与千寻》创下2亿7千万美金的票房纪录,2004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也创下了2亿3千万美金的票房。这几部动画电影都是在《幽灵公主》之后,在此之前榜上有名的宫崎骏的作品还有《龙猫》,《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几乎涵盖了之前所有他的作品,虽然没有票房成绩,但是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评价”的重要,直接影响了宫崎骏以后电影的票房成绩呢?《幽灵公主》让观众认识了他,让观众们去关注他之前的作品,得到高度评价和肯定之后,就有了《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超高的票房。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票房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电影,高评价是不是更重要呢?高评价-高期待,才会有高票房。
分析以上数据收集之后笔者总结:
第一,现在的观众观看动画电影不会仅仅局限于本国电影,文化的认同感已经让他们乐在其中,第二,动画的题材一定要有爱,能引起共鸣,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第三,动画电影的制作不能完全跟风,要有自己的特色,三维动画的制作技术现在世界上已经是如火纯青,要想在技术上超越很难,那我们就要回归淳朴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四,打响自己的品牌,这是保证票房的关键,让观众认识你,了解你,期待你的片子,这才是票房的保证。
那么反观以上的表格1中,除去美国和日本出产的动画电影,还有几部其它国家的动画电影,在美日动画的大潮流中,为什么这几部动画电影能榜上有名,所以笔者对这几部其它国家的动画电影,《海洋之歌》,《我在伊朗长大》,《玛丽与马克思》这几部作品细致的分析了一下,希望能找到一些值得中国动画借鉴的地方:
1、爱尔兰的作品《海洋之歌》
这部作品是汤姆摩尔的第二部作品,是根据爱尔兰的一个关于塞尔奇小精灵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故事。
①动画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动画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迷失和回归的故事,家庭中三个成员要去找回他们失去的爱的故事。爱尔兰是凯尔特人的后裔,关于凯尔特的传话和神话一直是奇幻世界创造者们的最热衷的元素,汤姆摩尔作为一名爱尔兰的动画制作者,他在制作这部《海洋之歌》时,自然会把凯尔特的文化发挥到每一个细节。首先人设中,凯尔特的文化中,男人都十分高大,魁梧,金发碧眼,动画中父亲的形象就是来源于此;片中精灵们的石像的排列,在凯尔特文化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历史学者认为是凯尔特人建造了英国那座举世闻名的“巨石阵”,石像的排列与巨石阵是不是也有相似之处呢;其次剧情,片头以母亲的死亡开始;片中有猫头鹰妈妈把巨人和精灵变成石像,让他们失去灵魂;片尾西尔莎重病即将死亡,在妈妈的帮助下,得到重生,整部动画里关于死亡的元素一直贯穿其中,那么在凯尔特文化中,海豹精灵可以脱去海豹的外衣,变成黑发美女,吸引男人,导演觉得海豹精灵是代表死亡;猫头鹰也是死亡的象征,片中出现的大量单螺旋的图案,在其特有的名族文化中也代表了出生,成长和死亡。片中爱尔兰名族特色的元素充满了每一个角落。
②影片中的“爱”
在每一部动画电影中都有一个英雄,有战胜恶魔的,有打倒坏人的,战胜自然灾害的,也包括战胜自我的。这部动画电影中,没有恶魔,没有坏人,只有迷失的自我,猫头鹰妈妈,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以为收走他的灵魂,让他没有了痛苦,以为那就是爱,但在看到哥哥解救妹妹的时,猫头鹰妈妈明白爱就是放手,最终在它的帮助下孩子们才可以回家;哥哥,沉浸在失去妈妈的痛苦中,放弃了自己做一个好哥哥的诺言,伤害妹妹,直到失去妹妹,才明白他们之间的羁绊是多么的深厚,战胜自我,救出妹妹,带妹妹回家;父亲,失去妻子,醉酒麻痹自己,当祖母强行接走两个孩子,父亲无奈的哭泣,祖母的悲伤和无奈的,即是对自己的无奈,也是失去亲人的痛苦。这部动画中,每个人都是英雄,他们拯救的不是世界,是自我,这样的英雄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2、法国的作品《我在伊朗长大》
这部动画是玛嘉·莎塔碧自传纪实的动画电影,全篇以黑白调为主色调,色彩只出现过三次,一次是马吉出国回忆她在维也纳的生活,那一段生活是青春,迷茫,一次是是回国,表达了她对回国生活的期望,最后一次是她再一次离开家,去法国,那个时候的她已经成熟,坚强和自立。三次马吉都是穿红色衣服。表明她对生活的期望,不服输的个性。
①电影的主题
这部动画主题虽然是关于战争,成长,等等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描写战争的情节时,没有血腥的场面,没有混战的场面,都是人物娓娓道来,虽然讲述者语气沉重,但没有给观众压力,虽然她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头戴头纱,但是偶尔出现的小幽默,小反抗却让本该严肃的情节,变得轻松,也让观众为主人翁的机智和大胆叫好,在讲述人物成长时,青春相信我们都有过,叛逆,无所适从,孤独,暴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不断抗争中最终找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都有过的,在马吉的经历里,也许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她在经历男友背叛,想要寻求家的温暖的情节,也许这也发生过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许这用中国一个俗语“接地气”,能触动观众的心中的那点小涟漪。
②关于“爱”
片中出现的家庭人物有马吉,父母,祖母,他的叔叔。首先是祖母,一个坚强,幽默,活的很精致的女人,给过马吉三次忠告:一,不要伤害别人,保持自尊,忠于自我,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人要活的有气节,三,第一次婚礼是第二的教训,下一个会更好,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每次的忠告都是马吉受益匪浅,可以说是她的思想引导者。然后是马吉的叔叔,这位叔叔曾经在马吉很小的时候和她说过一句话:“对家的记忆永远不能忘记”。马吉的父母,影片中在呈现父母对马吉的爱是直接,由于马吉的大胆,母亲担心不已,无奈之下送她去国外读书,机场送别,悲伤晕倒,片至最后,她和马吉说你的灵魂是自由的,现在的伊朗不适合你,也是无奈之下送走自己的孩子。家人也是我们背后最大的支持。“爱”让我们即使不在一起,也能感觉安全。这也许是每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外最深的感触,观影之后,笔者也想起自己的母亲曾经和自己说过“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也许也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共鸣。
3、澳大利亚的作品《玛丽和马克思》
这是一部澳大利亚导演艾瑞特的作品,因为他童年的经历,所以他对黏土动画带来的真实感非常崇尚。他也曾经有过一位患有自闭症的犹太笔友,所以他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真实的经历和情感。
①作品分析
6岁的玛丽和44岁的大叔马克思在偶然的情况下,成为笔友,并开启了长达十几年跨越国家,跨越年龄的友谊。马克思让玛丽重拾自信,玛丽让马克思知道爱,懂得包容,让我们感觉到爱的存在。整部动画以旁白作为主要的叙述方式,为了不让观众觉得枯燥无味,导演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第一,生动的形象,玛丽问马克思澳大利亚的宝宝都是从啤酒杯里出来的,美国的孩子是不是从可乐罐里出来的呢?这里就配上了一只小手从可乐罐里伸出的动画,说到父母,和她的宠物鸡时都配上了二维动画,在马克思的回信中,他提到觉得玛丽像澳大利亚的小虾,也配上了小虾的动画,等等,让观众在观看时不觉得乏味。第二个,具像,在旁白描述马克思的信时,大量的用上了数字,一周捡了128个烟头,有8套运动服,44岁,体重352磅,6英尺高,9年选一个抽奖号码,这个号码是315462592117128,在马克思等待回信时,也给出了确切的时间,9天6小时47分钟,等等,具象的描述让观众感觉真实;第三,人物形象的设计,玛丽的婚纱模仿戴安娜的婚纱制造的,玛丽头上的红色发卡和马克思帽子上的红色绒球对映,说明他们始终是在同一条平行线上。细节,打动人心,让观众感受真实,也让观众感受产生共鸣。
②影片中“甜蜜”的爱
影片中实物线索巧克力,第一次玛丽给马克思的信里有一块樱桃巧克力,第二次有澳大利亚巧克力,马克思喜欢巧克力热狗,只有巧克力能安慰他的心灵,在玛丽问他有没有谈过恋爱时,他一口气吃了36个巧克力热狗,才镇定下来;在车站时,马克思用香烟巧克力和一个小姑娘交换饼干,说明他正在慢慢的打开心扉;等等,影片从始至终都有巧克力这种让人感觉甜蜜幸福的糖果贯穿其中,让观众感觉在人性的荒漠中,还是有美好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孤独的时候,都希望被爱。
分析以上作品,总结:
看了以上动画电影的分析,笔者总结如下:(1)影片主旨,这三部动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旋律,自我救赎,在磨练中勇敢面对自己,在成长中拯救自己,平凡中的伟大;(2)细节,无论电影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有多么伟大,细节会让影片更加接地气,让观众产生共鸣;(3)态度,看过以上几位导演的影片,每一位导演对于自己动画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玛嘉·莎塔碧,还是艾瑞特,他们都会亲自上阵,为电影设计人设,场景,故事构造,制作分镜,剧情中融入好多导演的亲身经历,那样感触就会更深,更加清晰的把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融入动画中,这样制作出的动画才会生动,触动观众的心灵;(4)特色,无论是民族特色,还是导演自我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以上的几位导演,也都是十年磨一剑,玛丽与马克思的导演,制作这部动画花费5年时间,仅拍摄就57周,才有了这部动画的成功,导演们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就了自己的风格,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成功不会给毫无准备的人。
中国的动画电影有过辉煌的成就,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等,有过,已经是过去时,我们需要的是正在进行时,我们需要知道别人想要看什么,希望看到什么,需求决定一切,把世界观众的需求融入我们自己的作品中,让观众看到我们的特色,我们严谨的态度,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动画电影。无论是大鱼海棠,还是大圣归来,也许这也是中国现代动画电影的开端,从模仿到有自己的创意,希望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路,打造自己的品牌,迈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