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秦淮八艳”,我们已说完五个了——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和陈园园。那从这周开始,我们就再来说说董小宛吧。
说到董小宛,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她和顺治皇帝的一段因缘。有人说她的艳名早在清兵入关前,就已传到了顺治爷的耳朵里。从此,小宛就住在了顺治爷的心里。是故当清兵准备攻打南京时,顺治爷还特意给带兵攻打南京的多尔衮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务必找到董小宛,如果她真像传说中的一般美好,就把她送到北京来。
清兵打下南京后,多尔衮没有像不久前打下扬州时那样,下令屠城,就是怕董小宛枉死在乱军之中。多尔衮进城后,即派人四处打探董小宛的下落。小宛在被找到时,虽然是蓬首垢面地混在一群难民之中,但仍难掩其国色天香。多尔衮不敢怠慢,赶紧命人给她简单地收拾了一下,然后,就派人将她送往了北京。
董小宛被送到北京后,顺治爷一见,发现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美好。于是,就想将她娶入宫中。可是顺治爷的母后却死活不同意,还要赐死小宛。这才有了顺治爷后来愤然出家之事……但传说就是传说。我呢,姑妄说之,大家呢,也就姑妄听之,当真不得。清兵入关时(公元1644年),顺治爷才8岁,而董小宛都已经20岁了。一个8岁的皇上,怎么可能会迷上一个比自己大12岁的风尘女子?下面咱们言归正传。
董小宛,本名董白,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生于苏州。董家本来开着一个挺大的绣庄,虽不是什么大富之家,但小康绝对没问题。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10岁那年,她父亲突然得了寒症,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母亲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可能是怕睹物思人吧,不愿继续住在城里。于是,就在城外选了个地方,盖了几间房子,带女儿和刚5岁的弟弟,搬到了那里生活。绣庄的事就全都交给了一个伙计去处理。
一年后,董母才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而此时明王朝已走到了大厦将倾的边缘,举国上下,刀兵四起。母亲考虑再三,决定关了绣庄,把钱都攥在自己手里,以备随时跑路。谁知让伙计一算账,绣庄这一年来,不仅没有盈余,还在外面欠了上千两银子。虽明知是那伙计做了手脚,但母亲只是一位没有什么见识的女流之辈,董家姐弟也都还年幼,又怎么是那一心想要霸占董家绣庄的伙计的对手?母亲又气又急,终于一病不起。不久,债主上门索债,母亲拿不出银子,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债主绑了去。想那母女分离的一刻,是怎样的一种惨况,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之后,债主就将董白卖给了一个人贩子。董白当时才11岁,尚未完全长开,但已能看出这孩子将来必能出落成一个非同一般的美人。人贩子一见,便知自己这次要发笔大财了。于是,便把她带到了南京的乌衣巷。乌衣巷是什么地方?是南京那时最有名的烟花巷!那里妓院林立,且南京最好的几家妓院都在这里,凡能在这里站住脚的姑娘,无不是倾国倾城貌,光漂亮还不行,还得能唱一口好曲、写一笔好字、画一笔好画,最顶尖的,还要精通文墨,作一手好诗、填一手好词。如此佳人,当然不同于那些倚门卖笑的烟花女子,能让她们接待的客人,都是非富即贵,即便如此,还要看姑娘当时的心情。
就比如当年侯朝宗为李香君梳栊,一宵之资,就是纹银五百两。五百两是个什么概念?比照当时的地价,差不多可以购一百亩良田了。董白一到南京,就被带到了乌衣巷一户鸨儿也姓董的高等妓院。那鸨儿年轻时,也是乌衣巷里数得着的名妓。后来,人老珠黄,才改做了鸨儿。董白来时,她正独坐楼头,哼着《玉簪记》中的那段有名的“石榴花”:听残玉漏,辗转动人愁。思量起,我把玉钗敲断凤凰头。傍孤灯,暗数更筹。出乖露丑,这事儿落了他人后。想昨宵雨约云期,到今朝凤泣鸾愁……随着带董白来的人贩子的一声:“董妈妈,看我又给您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囡!”董鸨儿回身一看,只见一个小女孩儿正站在自己的身后,怯生生地看着自己,那小模样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不由两眼放光,大呼了一声:“好孩子!”
“还不快叫妈!快,叫呀,叫妈妈!”这时,人贩子在董白的背后推了她一把,董白只好小声地叫了董鸨儿一声“妈”。董鸨儿更是一把将她揽入了怀中,问道:“囡,今年几岁了?”“七岁。”“叫什么名字?”“董白。”“认得字吗?”“不认得。”“会唱曲吗?”“也不会,不过我会唱山歌。”“好,那就我刚才唱的那支曲子,我唱一句,你跟着我学一句好不好?”“好。”说着,董鸨儿就放声唱了起来。这董白虽没读过书,但天资聪颖,一句一学,只学了两遍,就都记住了。董鸨儿又让她自己将这支曲子连起来唱一遍,她竟唱得有腔有板。董鸨儿听了不由得心花怒放,说道:“好囡!你真聪明,声音也是一等一的好,真是一块好材料!”
“董妈妈慧眼,这丫头现在还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以后她到了您手,再经您这么一调教,嘿,必定是块美玉!”人贩子立马赔笑道。
“美玉?对!大宛是最出美玉的。囡,以后你就叫小宛吧!”随后,董鸨儿便叫人封了五十两银子,将那人贩子打发走了。从此,董小宛就在董鸨儿的调教下,先从识字、唱曲开始学起,接着又学书学画。而更让董鸨儿开心不已的是,小宛不仅越长越好看,还极有天赋,不管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一会就通,这要是搁在现在的话,简直就是一个学霸,不,学神!
就这样,董小宛很快就成为了秦淮河畔的一朵名花。但和很多在乌衣巷里长起来的女孩子不同的是,小宛虽身在绮罗丛中,却不喜施粉黛,也不爱簪金戴银,穿着亦十分朴素,反倒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感。在她所在的乌衣巷不远,就是夫子庙。平时,院中及其他院的姐妹总爱三五成群地去那里闲逛。她却并不喜与人交往,总是宅在家中,一个人练声、练字、练画、读书、吟诗。其时,江南有名的笛师苏昆生亦不时会前来指点她,只有苏师傅来时,才是小宛最高兴的时候。
其实,小宛这种性格,显然与风尘中人有些格格不入,但董鸨儿也不去管她,只道是越与众不同,才越招人喜爱。且她打心眼儿里认定小宛奇货可居,因而也从不轻易使其见客。一天,苏昆生又来董家指导小宛度曲,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中年官员。董鸨儿一见,不由大吃一惊:“这不是南京礼部尚书(当时,明王朝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班子,北京有北京的六部衙门,南京也有南京的六部衙门)钱牧斋大人吗?”苏昆生点头称是,董鸨儿赶忙上前施礼道:“钱大人今日能到我董家来,实是我董家的光荣。”苏昆生说:“董妈妈,钱大人是因闻得小宛姑娘的芳名,今日特来看看。”
“哎呀,这就不敢当了呢,小宛,快快出来见过钱大人!”董鸨儿马上高声叫道。“哎,来了。”就闻楼上忽然响起一个清脆的女声,真好像鹂鹂莺声花传,紧跟着便看到一个身材高挑儿、肤如凝脂、头上只简单地挽了一个云髻的少女,出现在楼梯口,更加是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哪个叫千般袅娜,哪个又叫万般旖旎,好一似垂柳在晚风前。
直把钱牧斋这样一个风月场中的老司机看得是目瞪口呆!董小宛施施然下得楼来,来到钱牧斋的面前,敛衽一拜:“小女子参见钱大人!”
“呀!”钱牧斋这才觉出自己刚才有点失态,连忙说道:“小姐请起。我……”董鸨儿见状,连忙插话道:“小宛啊,这位便是我经常跟你提到的,当今的文坛盟主钱大人,你不是还读过他老人家的钱塘诗吗?他老人家今天是特来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