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红敏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2015年3 月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颁布了多个行业领域的“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互联网+”指的是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和通信资源提升经济社会创新创造能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会计教育大战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好的培养会计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线会计信息系统在逐步得到推广和使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会计知识,还要具备网络通信技术知识。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构建的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和风险控制等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成为可能,这就使企业的会计人员告别了传统的繁琐的手工做账的工作,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型转变为价值管理,“互联网+”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计行业必须直面挑战,扎根我国的基本国情,应该加快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的安全要求。构建与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会计体制建设,让财务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战略分析决策,使会计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除了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必修课程外,还会开设市场营销、经济法等平台课。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少有高校将互联网技术的相关课程纳入到会计专业课程中去,使学生缺少联网的思维,没有互联网的安全意识。会计是国际化的语言,很多高校没有将会计的双语教学纳入到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去,阻碍了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培养。
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不仅需要教师的传业授惑解道,还需要学生自己的悟性。我国很多会计专业的教师只是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照本宣科,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使理论知识缺少了实践的支撑,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注重课堂教学,课堂引用的案例也往往会忽视时效性和国情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拓宽思路,不能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虽然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实习的课程,但是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不能真正的身临其中,无法使学生具备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科学的配置会计专业课程。将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和数据库等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纳入到会计专业课程中去。统筹全局,做好设计,要有层次有延展的设计相关课程,使会计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相关内容齐头并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会计专业人才。
高校要引进双师型教师,具有会计师资格证的教师具备专业的实践和从业经验,可以更好的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从自身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要鼓励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将实践中的经验更好的带到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要学会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高校可以引进计算机与会计知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特聘讲师定期为学生授课,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会计”的魅力。
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加大学生的实践课程,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双管齐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的业务核算处理流程,体会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决策转变。引导学生前往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去现场观摩,近距离一对一的向会计从业者学习和交流,增强学生跨部门的协作能力,培养“上知星辰,下接地气”的会计专业人才,促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
[1]姚美娟,董必荣,王瑶瑶.“互联网+”师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7,(6)115-117
[2]曾爱军.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15,(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