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梦琳 湖南省宁乡县第一高级中学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不懈探索阶段,大致的人才培养框架已经形成。我国高校医学专业多培养“专家型”人才,即某个方面或者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学校对这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进行着重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出“心脑血管专家”、“妇科专家”等等。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段时间以内的确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不同等级医院都拥有了一批批专家队伍,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
但是面对我国医疗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医疗需求。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医生队伍往往知识面狭窄,在面对单一病症时表现得所向披靡,在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病症面对,却束手无策,如果与医院其他科室的交流工作不通畅,很容易造成对病人病情的诊断失误,延误治疗时机,对病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一部分高校的医生人才由于大部分时间待在实验室中,对于实际的诊疗和操作没有经验积累,导致了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现象,难以融合到工作队伍中。
因此,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亟待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于医疗卫生队伍的要求和挑战。
在我国医科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受制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不能对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医科大学所使用的教材虽然一直在更新和修订,但是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水平。很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教材里却找不到,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仍旧保留原始的医学概念和医学态度。
另外,受传统教学体制影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片面注重医学技术的传授和教学,对于手术中的技巧事无巨细,这样做原本的目的是为患者身体健康考虑。但是在同样的行医素质下,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技巧,如何安抚患者心理状况就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在传统医生人才培养模式中,缺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所以,很多去医院就诊的患者都普遍反映一些问题:医生态度过于冷漠,就医过程沟通不顺畅,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人文精神的普及能够很好的化解这一难题,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引导医生主动关心患者,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抚慰,有利于解决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所以,目前在我国各大医科院校教学体系中,改进教育观念仍旧是重要议题。
微博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合集:谈一谈你的专业。医科大学的学生将大学本科这几年的教材全部罗列到一起,数目惊人。这则微博虽然调侃意味浓厚,却也深刻反映出医科大学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的情况。
在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科院校的教学设备和教育方法虽然有了一些改进,但是问题仍然很多。很多教师只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换汤不换药,对于教学内容的改进仍旧止步不前。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堂的枯燥感,但是对于知识的强行灌输也容易导致学生的疲惫,失去学习的兴趣。纵观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虽然有所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我国医学高校的教师队伍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观念的改革。过去的培养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现在整个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临床医学人才。针对大众的医疗需求,高校教师队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医学知识,摆脱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限制,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国际医学尖端大潮。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实验室毕竟不是真正的医学战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对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突发医疗事故处理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当前,教育界倡导“以人为本”的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步。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专家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疗队伍的需求。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领域的引导和传授,更要引导学生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内科医生多去了解一些外科知识,对于理工科、文科知识的积累也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一些潜在作用。
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尝试与一些附属医院或者当地其他医院形成紧密合作,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与医院的合作有助于学生感受真正的医疗氛围,掌握对最新设备的了解和使用。医院的资深医师也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课堂中没有提及的医学知识,有利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和改进。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仍然存在较大问题,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己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为我国医疗队伍输送高素质人才。
[1]王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谋动[J].中国医院院长.2014(23)
[2]段亚平,李长山,周惠英,桑吉.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发现.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