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洁
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资源与教学改革等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从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出发,构建起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将教育对象和服务对象置于教育供需的核心地位,通过优化顶层设计、规划培养途径、建立质量调节机制等方式,解答“为何教这些”、“为何这样教”、“为何成这样”等人才培养问题,以缓解高校、学生、社会之间的需求矛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导向;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5.0033
一、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和“OBE”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2015年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内涵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走向。然而,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告诉我们,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诸多与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学生个性化培养空间还很有限,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且结构性失衡,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育者的行为,教育者还未能将教育对象、服务对象置于教育供需的核心地位。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美国学者Spady早在1981年就提出“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称OBE)”理念。该理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主体组织教育活动、配置资源,确保教育产出的实效性[1]。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本文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高校价值取向为出发点,将学生学习成果——“学什么”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为何教这些、为何这样教、为何成这样”的逻辑顺序,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效果评价、实施保障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达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立足面向与需求,认真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何教这些”
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必须清楚“为何教这些”。“为何教这些”就是要在对教与学、高校与社会等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妥善处理好需求与培养的关系。“为何教这些”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科技(文化)活动等内容。制定时,应该将学习成果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逐层分解规划。
(一)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规划。虽然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对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阐述,但都是从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愿景出发,对学生未来职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主要关注学生“能做什么”,体现对未来职业的胜任力[2]。培养目标应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四个方面着手,予以科学确定:一是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着手,确定人才培养层次;二是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着手,分析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明确服务面向;三是从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质量标准着手,明确培养标准;四是与专业定位和发展愿景着手,立足行业发展状况,明确培养特色。
(二)细化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一旦确定,就解决了学生服务面向和未来“能做什么”的问题。仅此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毕业要求,明确学生在毕业前“能有什么”,具体界定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首先,要在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或认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毕业要求基本标准,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各专业在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办学实际,制定本专业的具体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应是对本专业学生毕业时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的具体描述,不应低于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和本专业的全国补充标准,并体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关系,将毕业要求具体细化二级、三级指标点,确保教学内容横向结构上整合、纵向逻辑上连贯,保证培养内容对毕业要求的全覆盖。
(三)理顺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载体。根据毕业要求及其细化指标点,反向设计课程,保证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都有具体明确的贡献,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确保学生学习成果达成。首先,在课程体系框架上明确对学生培养的知识门类的要求,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与选修、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的关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其次,在内容体系构建上明确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系,制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保证毕业要求细化指标点都有具体课程支撑,确保横向知识点之间的互补。最后,在内容逻辑关系上明确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关系,建立课程体系拓扑图(课程地图),以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依据,理顺纵向课程之间的耦合关系,确保知识逻辑顺序的衔接[3]。同时,还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纵横关系的基础上,设计每门课程的具体学时数,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课程时数内完成学习任务。
(四)规划自主活动
除课程之外,科技、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在课程之外搭建自主活动平台,将活动作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补充,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供更为广泛的实现载体。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构建自主活动平台,应重点理顺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理顺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要将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衡量点,拓展自主发展内涵,明确自主活动所承担的培养任务,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二是要理顺与课程教学的关系,自主活动和课程教学共同肩负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都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缺一不可的实现途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三是要理顺自主活动模块之间的关系,各个模块具有不同的培养任务,应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系统设计,在修读要求上也要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