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磊
摘 要: 简述了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英文名称的产生、确立,中文译名的翻译、调研、讨论、论证、公布几个阶段的工作,并针对科技译名的原则提出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 冥卫一,地貌特征名称,中文译名,公布
中图分类号:P1;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5.013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ocedures of the Chinese name translation of 12 geomorphic feature names to Charon, including the translation, investigation, discussion, argumentation, and publication. Some problems were also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Charon, geomorphic feature name,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
一 英文名的确立
冥王星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的矮行星。冥卫一①,又称“卡戎”(Charon),是最先发现的一颗冥王星卫星,也是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其直径约是冥王星直径的一半,而质量约是冥王星的八分之一。
2006年1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在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KSC)发射了新视野号探测器(New Horizons Probe),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冥王星及其卫星系统以及柯伊柏带中的某些小天体。新视野号探测器2011年飞越天王星轨道,2014年穿过海王星,经过近10年约50亿千米的飞行,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飞掠冥王星,之后飞越冥卫一。在飞越冥卫一的过程中,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地进行了观测和拍摄,并在随后的漫长时间内向地球发回了表面地貌特征的宝贵影像数据。
201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探测任务项目组通过互联网公开征集冥王星和冥卫一的地貌名称,此次活动被称为“我们的冥王星”(Our Plutoonline),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提交了自己的建议。
2018年4月1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公布了冥卫一第一批共计12处表面地貌特征命名[1],它们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探测任务项目组提出,所命之名是为了向人类的探索精神、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开拓之旅以及神秘的目的地致敬,最终命名大多是神话或传说中的虚构人物,也有现实的人物。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主席丽塔·舒尔茨(Rita Schulz)评论道:“我很高兴卡戎的这些地表特征能以国际精神命名。”
二 中文译名的公布
针对IAU公布的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在中国国家天文台邹振隆研究员提议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迅速开展了其中文译名的工作。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太阳系组组长刘炎研究员首先根据《IAU-1803》公布的资料[1],以音译为主,抛砖引玉,提出了关于冥衛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的中文译名的建议。IAU公布的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中的9个能够查到中文译名的相关资料,另外3个外文词Caleuche(源自智利和阿根廷马普切语)、Mandjet(源自古埃及语)、Revati(源自古印度语)涉及的语种了解的人较少,因此想要查清其确切的发音并正确译名,还需做进一步的查询、考证。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随后经过一个多月精益求精的查考、征询和讨论,最终形成了一致的中文译名意见,并于2018年5月9日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精神,地名标准中文译名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发布,2018年5月10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就“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的中文译名致函民政部办公厅。2018年5月24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地名管理处组织专家针对“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的中文译名进行了论证,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鲁暘筱懿副研究员和笔者出席了论证会,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2018年6月4日,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将修正后的中文译名再次致函民政部。2018年7月23日,民政部发公函正式批准,并于2018年7月31日在民政部官网予以公布。2018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全国科技名词委官网以及官方微信转发公布。
三 中文译名的论证
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的名称涉及全世界多个民族、多个国家的文化以及语种,名称中的一些专名为国内比较熟知的外国的作者或者人物,其译名的资料查找以及译名的确立就比较容易,但也有几个专名因涉及的语种在国内了解的人较少,给译名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对这些名称的来历做了初步考查后,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确立了此次译名的原则:①名从主人;②以音译为主。译音要尽量接近原文读音,先确立拟译专名的原语种,进一步了解该语言的拼读规则,尽可能按照原语种的读音,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其翻译过来。译名工作中充分征求了天文学家、翻译学家、音乐家、术语专家、地名专家的意见。
(一)12个地貌特征名称中通名的翻译
1. 通名Montes以及Mons的译名
根据2010年8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月球地名标准中文译名的第182号公告,将12个地貌特征名称中的通名Montes译为“山脉”、 Mons译为“山”(此部分Montes、Mons之前都译为“山”,经邹振隆研究员、余恒研究员提出后加以修改)。
2.通名Crater的译名
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起初将Crater译为“[陨击]坑”,即“陨击”二字可加可不加。2018年5月24日,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召开的“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中文译名论证会上,与会的地名学专家指出:①民政部公布的《月球地名标准中文译名表》中,Crater译为“环形山”或“坑”;②Crater属于地名的通名部分,且因无法确定坑的形成原因,因此建议在译名中删去“陨击”二字,Crater译为“坑”。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卞毓麟编审认为:“专家们对于‘陨击的意见非常中肯。历史上,天文界长期使用‘环形山,直到嫦娥工程,无形中基本上不分场合皆用‘陨击坑,现在能纠偏,幸甚焉。”
(二)12个地貌特征名称中专名的来历及其译名
1. Argo Chasma——阿尔戈深谷
阿尔戈(Argo)源自拉丁文希腊史诗《阿尔戈英雄纪》(Argonautica)中一条船的名字。阿尔戈号是由伊阿宋与阿尔戈众英雄在雅典娜帮助下建成的,目的是驾驶它寻找金羊毛(希腊神话中的稀世珍宝)。
2.Butler Mons——巴特勒山
巴特勒(Butler)源自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1947—2006)的姓氏。巴特勒是雨果奖和星云奖得主,1995年成为第一位以科幻小说获颁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小说家,其代表作《黎明三部曲》(Xenogenesis Trilogy)描述了人类离开地球然后又返回的故事。
3.Caleuche Chasma——卡莱巫切深谷
卡莱巫切(Caleuche)源自传说中在智利海岸附近的奇洛埃岛(Chiloé Island )周围海域航行的一艘神秘的、有灵性的幽灵船的名字。卡莱巫切号在航行中收集海上死难者的灵魂,并让死者在船上永生。
Caleuche起初被认为源自西班牙语,因此请教了在西班牙进行术语学习和工作的张天琪博士,她建议音译为“卡莱芜切”。
萧耐园研究员最初认为译为“卡雷乌切”较合适。理由为:“雷”的拼音为léi与[le]相近(汉语中没有发[le]音的字)。“莱”的拼音为lái,用来对译音节lai是合适的,如音译西班牙语词laico、laido等,“芜”用于音译不常见。随后,萧耐园研究员又提出:西班牙语的元音字母和元音音素都只有5个,即a、e、i、o、u和相应的[a]、[e]、[i]、[o]、[u],基本上是一个字母对应一个音,所以很容易掌握。不过,字母e和o由于地域或个人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发成[]和[],因此,Caleuche读成[kalute]也是可以的,这样,词中的[le]用汉字“莱”是适宜的。但是,萧耐园研究员还是不赞同用“莱芜”来对译leu。一是用“雷”(或“累”)对译原文le或lei,而用“莱”(或“赖”)对译原文lai,可以有所区别,且已成习惯;二是“莱芜”是山东省的一个地名,在一个外文译名中出现中国地名,感觉有些不自然。
邓劲松研究员建议,将两个意见(卡莱芜切、卡雷乌切)中和一下,译为“卡莱乌切”。
笔者将专家们的意见转达给张天琪博士,张博士随后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查出Caleuche并不是起初认为的西班牙语,而是当地的土著语,即智利和阿根廷马普切语,caleuche是由caleu“转化”加上che“人”,也就是变形人的意思。张博士认为从音译的角度讲,译为“卡莱乌切”是对的。
鉴于Caleuche是当地很有名的传说,与“飞翔的荷兰人”(the Flying Dutchman)并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鬼船,笔者提出将“卡莱乌切”中的“乌”字换作“巫”,理由为:采用“巫”字,不仅能达到音译的目的,而且也能达到意译的目的(中国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施展魔法),从而体现鬼怪、幽灵的含义,使其译名更有意境。此译名的提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Caleuche译名最终定为“卡莱巫切”。
4.Clarke Montes——克拉克山脉
克拉克(Clarke)源自英国科幻小说家和未来主义者亚瑟·克拉克爵士(Arthur C. Clarke,1917—2008)的名字,他的小说极富想象力地描写了对太空的探索。
5.Dorothy Crater——多萝西坑
多萝西(Dorothy)源自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1856—1919)的系列小说《绿野仙踪》的主人公、一位叫作多萝西(Dorothy Gale)的小女孩的名字。小说中,多萝西在奥兹国的魔法世界中旅行和探险。
Dorothy最初译为“多萝茜”,原因为:①约定俗成。因《绿野仙踪》的故事在中国为人熟知,在纸质出版、网络媒体可能考虑到是女孩的名字,多采用了带有草字头的茜。② “茜”的两种读音含义不同,不会混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茜的释义:茜(qiàn)①茜草;②红色[2]。茜(xī)用于人名,多用于外国人名的译名[2]。2018年5月24日,民政部召开的论证会上,新华社译名室主任李学军指出:①规范译名应译为“西”。②如果是女孩,“萝”字已经有了女孩名字的含义,不必再用带有草字头的“茜”来表明性别。③“茜”是多音字,有(xī)和(qiàn)两个读音,易造成误读。与会专家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专家表示,多音字是“茜”的主要问题,会议最终确定译名为“多萝西”。
6.Kubrick Mons——庫布里克山
库布里克(Kubrick)源自美国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的姓氏。其标志性的作品是1968年拍摄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
7.Mandjet Chasma——曼杰特深谷
曼杰特(Mandjet)源自古埃及神话中白天运载太阳神拉(Ra)穿越天空的船名。它每天都带着太阳神拉飞过天空,是神话中最早提及的太空旅行船之一。
关于Mandjet的译名,刘炎副研究员、苟利军研究员、邹振隆研究员做了很多的查询工作,在“百度”和“维基百科”的检索中均无Mandjet的条目。在维基百科的条目中,查到与Mandjet有关的,仅在术语Ra中的一段文字有提到Mandjet:“Ra was thought to travel on the Atet, two solar barks called the Mandjet (the Boat of Millions of Years) or morning boat and the Mesektet or evening boat. These boats took him on his journey through the sky and the Duat, the literal underworld of Egypt. While Ra was on the Mesektet, he was in his ramheaded form.” [3] 另外,维基百科列出了已发现的古埃及太阳船,这些太阳船的名称,几乎都以相应陵墓名称的法老名字命名,例如“胡夫一号太阳船”(Khufu First Solar Ship)“哈夫拉太阳船”(Khafre Solar Ship)等,而在这些太阳船的分别介绍中也均未提到Mandjet。
因Mandjet源自古埃及语,意思是“兆年之舟”,通过各种方法检索所搜集到的汉译名很少,目前网上可搜索到该词已有的中译名多为“曼杰特”,偶见“玛阿内杰特”。刘炎副研究员以为:古埃及的语言文字应该都是在罗塞塔石碑发现之后,主要是由近代欧洲学者解读出来的,由此Mandjet一词也应是由近代欧洲学者定的名称,而且不会有更早的中文译名(与源自梵文的古印度文化不同),提议按照Mandjet的英文发音进行音译,译为“曼杰特”。此建议得到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们的一致赞成。
8.Nasreddin Crater——纳斯尔丁坑
纳斯尔丁(Nasreddin)源自流传在中东、南欧和亚洲部分地区的众多民间幽默故事中的一位大智若愚的智者的名字。纳斯尔丁·阿凡提(Nasreddin Effendi)中阿凡提一词源自突厥语,有“先生”和“老师”之意,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
9.Nemo Crater——尼摩坑
尼摩(Nemo)源自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5—1905)的代表作《海底两万里》(1869),尼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制造并驾驶鹦鹉螺号潜艇进行了海底探险航行。
10.Pirx Crater——珀珂斯坑
珀珂斯(Pirx)源自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Stanislaw Lem,1921—2006)的系列小说《宇航员珀珂斯故事集》(Tales of Pirx the Pilot)中主角的名字。小说中珀珂斯往返旅行于地球、月球和火星之间。
11.Revati Crater——离婆底坑
离婆底(Revati)源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的国王Kakudmi之女的名字。Revati为了寻找一位合适的丈夫,历经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行程(离开地球后又返回),最后成为诸神之首大力罗摩(Balarama)的妻子。
Revati出自梵文,译名难度较大,定名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征询、查找、考证工作。起初在“百度”和“维基百科”的检索中均无Revati的条目,也几乎没有相关的内容。
笔者就Revati的译名,在网上发文求教,网友“会飞の鱼”相助查阅了《印地语汉语大辞典》,确认Revati为印度天文学星宿之一,对应中国的“奎宿”,并认为译为“离婆底”比较接近佛典译名。Revati 的天城体形式为(引自《印地语汉语大辞典》)[4]:
(梵)[阴]①〈天〉奎宿(印度二十七宿中的末宿) ②〈神話〉印度教女神难近母()的一个称号 ③母牛
另一个网友“珞珈梵音”提出可尝试查找梵语的相关辞典,在1979年由荻原雲来编纂的《漢訳文寸对照梵和大辞典》(增補改訂版)中,对revati的释义如下:[5]
revati女複牝牛(吠);大水(吠);[ある Sāman の 名];単(および複)[月宿の名];[人名,とくに Balarāma の妻の名];漢訳[二十八宿の一]奎,奎宿,流灌Divy.,Majm.,Mvyut.
笔者也查到2005年4月台湾嘉丰出版社出版的《梵汉大辞典》中Revati的释义与上述内容相似:[6]
revatī陰複母牛(吠);大水(吠);[某 Sāman 之名];単(及複)[月宿之名];[人名,尤指Balarāma之妻名];經文[二十八宿之一]奎,奎宿,流灌 天譬,文殊儀軌,翻譯名義。
刘炎副研究员查到钮卫星在《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一书中指出,印度古代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中有一宿就称为Revati,对应于中国古代星宿中的“奎宿”,在中国古代的汉译印度佛经中,已多有出现。该书第53页的 “表5.2印度星宿的音译及梵语发音对照” [7],列出了三种音译经书中的二十八宿译名,作者钮卫星认为:“这三种经典的音译基本上是正确的。”[7] 表中经书《摩诃僧祗律》中Revati译为“离婆帝”;经书《大孔雀咒王经》中Revati译为“颉娄离伐底”;经书《宝星陀罗尼经》中Revati译为“丽婆底”。刘炎副研究员建议采用经书《摩诃僧祗律》中“离婆帝”这一译名。
研讨期间,卞毓麟教授写信请教《摩诃婆罗多》中文译者之一葛维钧先生,葛先生来函说明:在《摩诃婆罗多》(2005年)汉译本全书中,提到Revati的地方极少,且所提与天文无关,只有在《摩诃婆罗多》初篇中,Revati译作“勒婆蒂”[8],为大力罗摩的妻子。在印度天文学的二十七或二十八星宿中有Revati,对应中国的奎宿,其名在《南亚大辞典》(1998年)中译作离婆底[9]。《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1980年版)中,术语“古代印度等国的二十八宿”的释义中提到Revati为古印度二十八宿之一,其含义为“小鼓”,对应的联络星为双鱼座[10]。至于Revati的译名,葛先生认为:“译为勒婆蒂、离婆底、离婆帝都可,但以离婆底较近于佛典印名古译。”
经过以上调研,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致同意Revati译作“离婆底”。
12.Sadko Crater——萨特阔坑
萨特阔(Sadko)源自俄罗斯中世纪史诗былна(Bylina)中的一位到海底旅行的冒险家的名字。
鲁暘筱懿副研究员认为:Sadko 俄文是 Садко,按照俄文的发音,应译为萨德科。Sadko是流传在俄西部城市诺夫哥罗德当地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本是一个穷困潦倒之人,因当地依曼湖(Lake Ilmen)中的水神授意,获得了做生意的本事,回到城里的Sadko先后向三位富人借款做起了买卖,这才致富。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歌剧、木偶剧等艺术形式。
萧耐园研究员认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有一部苏联电影译为《萨特阔》(Садко),讲的就是一个名叫萨特阔的人物的神话故事。俄文Садко中的字母д原本是浊辅音,可对译为“德”,但是在这个词里应该发成清辅音,为“特”。这是因为俄语正音法里有一条规则,即紧接在清辅音前面的浊辅音要被后面的清辅音同化,念成清辅音。而“阔”字的拼音是kuò,韵母是撮口音,即圆唇音,与原文的最后一个音节ко读音相近。所以,老一辈的翻译家“萨特阔”的译法很好,建议采用。
笔者请教了全国科技名词委音乐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音乐系陈言放教授,陈教授在与厦门大学曾留俄学习的音乐学博士探讨后,认为:“俄文语音更接近‘阔的发音,用英文发音则用‘科更好。因此建议用‘阔字。”
鉴于音乐界已广泛译为“萨特阔”,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Sadko确定译为“萨特阔”。
以上即为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英文名称的确立、中文译名论证、国家公布几个阶段,整个工作得到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以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大力支持。
四 几点思考
通过此次译名工作,针对科技术语的翻译工作,尚有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1.约定俗成原则
Dorothy Crater中Dorothy的译名有较大的争议。因为“多萝茜”的译名,在国内各种媒体已经广泛出现,有了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现象,但“西”的翻译更规范以及“茜”确有多音字的问题。这时候,衡量达到什么程度即为“约定俗成”,不再选择规范译名,就需要认真考虑,多方权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处理。
2.音譯原则
音译中,尽量采用原语种的发音音译,但有时外文的术语已经将其原语种进行了转化,此时建议可用演变后的语种的发音来音译。比如Mandjet Chasma中的Mandjet,源自古埃及神话,经查询后,认为可能是由近代欧洲学者从古埃及语转化后定的名称,因此最终按照Mandjet的英文发音进行音译。
3.协调性原则
Sadko Crater中的Sadko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音乐界就已经译为“萨特阔”,但是此次作为天文学名词Sadko Crater的专名,熟悉俄语的中国天文学家们认为应该音译为“萨特科”。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流越来越多,考虑到“萨特阔”在音乐界已经广为使用,同一名称在不同的学科最好定名一致,因此Sadko Crater译为“萨特阔坑”。
五 结 语
根据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关于“各国应该用本国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处理星球地名的决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及时开展了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的中文译名工作,此项工作有利于消除天体地名译写混乱,对促进中国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冥卫一的体积(和质量)与它所绕转行星的体积(和质量)之比如此之高,在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有人认为可以把冥卫一也称作“矮行星”,并且冥卫一与冥王星还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双矮行星系统”。但IAU从未认可过此种说法,冥卫一迄今甚至都未被列入矮行星候选者的名单中。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Plutos Largest Moon, Charon, Get Its First Official Feature Names. [EB/OL]. (2008-04-11)[2018-08-31].https://www.iau.org/news/pressreleases/detail/iau180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1045,1399.
[3] Wikipedia.Ra. [EB/OL].[2018-08-31].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
[4]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印地语言文化教研室,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多语种教研室.印地语汉语大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89.
[5] 荻原雲来,等.漢訳対照梵和大辞典 [M]. 增補改訂版.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1979: 1137.
[6] 林怡馨,林光明.梵汉大辞典[M].台北:嘉丰出版社,2005:1027.
[7] 钮卫星.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3,54.
[8] 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一)[M]. 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463.
[9] 黄心川.南亚大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92.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