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武燕平
(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 210009)
随着信息技术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呈现出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化,是职业学校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环境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具体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元学与教方式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否更好地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生活便利,因而突显本门课程的重要性。然而从学生参加省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成绩来看,考试通过率仅为30%。面对学生考试成绩,教师们开始反思,为什么通过率这么低?怎么办?本文以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马成荣主编。有六个知识领域组成:计算机硬件内容、Word文档的操作、Excel软件的使用、Internet相关应用、多媒体素材的加工和演示文稿的创制。课程按照教材六个领域讲解。该课程为上机操作课程,一般在入学第一年开设,每周4个课时每2个课时安排一次授课。针对学生考试通过率低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展开研讨,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该课程主要采用讲解法,由教师先对教材上的对应领域的概念、原理、操作进行解释、讲授,再给学生布置对应的练习,让学生上机练习。整个课程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的方式,形式单一,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消失。
(2)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学生学习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基本上以考试形式决定学生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失去了诊断和发展的功能。
(3)课程内容滞后
本课程开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然而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定位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学生专业没有很好对接起来,不能做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极易磨灭他们的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构建获得知识,而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资源进行交流与实践从而获得新知。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相对独立的智能,这些智能又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让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合适的学与教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3)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倡导学习知识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生自主的发现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注重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学习新知识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认知学习过程,才能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各要素的变化和交互关系,学者们构建了多元“学与教”方式的模型(如图1)。完整的“学与教”方式是由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教学)模式和学习活动方式三要素的优化与组合。多元“学与教”方式的模型给出了16种基本类型(如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学习)和64种拓展类型(如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合作式学习)形成了“学与教”方式的多元结构[1]。本课选用教学方式是“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学习”。
图1 多元学与教方式模型
基于案例的学习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工作案例为载体,由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情中进行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将教学内容化分成一个个可进行实际操作的案例,将课程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去。在基于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的进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案例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
研究型学习(自主探究)是指以案例中的问题为核心,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文将基于案例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并与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导学”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在本文中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课后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送学习资源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通过教学平台讨论区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系统及时反馈数据统计信息。课堂上以实际工作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交流互动,并实时采集课堂数据,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课前、课后的自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教学的驱动和教学的资源,设计出基于案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如图2、图3所示。
(1)课前
课前,教师进行仔细的备课,准备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并对工作案例进行设计,制定详细的完成工作任务案例的计划,为学生进行工作案例的学习与实践做好规划;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发送到学习平台,并且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与学生互动交流,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前通过学习平台接受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完成初步的学习与实践,并完成在线测试。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在学习平台查找资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如果确实无法独立解决的难题可在线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也可做好记录在课堂上与教师与同学进行协作探究。
图2 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
图3 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2)课中
基于课前的学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经初步了解。上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接着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分解任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在循序渐进的实践案例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困惑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及小组协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坚持不懈的尝试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从而助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全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作品的评价,达到知识的巩固提高。
(3)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知识的提升,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在学生自身的延伸,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将教学模式运用到项目四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展开。根据教学目标,项目四分为六个小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分别对应相应的教学案例,分别为制作班级课程表、制作职工档案页、统计部门经费支出数据、统计员工工资数据、分析各工作组生产产量、分析商品销售业绩。本文以统计员工工资数据为案例任务,对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实施说明。
(1)研究的实施方案
①研究目的
在课中采用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将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晰疑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下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发生哪些变化;判断该教学模式改革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操作技能;是否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成绩。以此来评价该教学模式的优劣,从而进一步优化该教学模式。
②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选取的是17级计算机高职1班(43人)和2班(41人)共84人。计算机1班为实验班,计算机2班为对照班。通过调查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基础相似,教学为同一任课教师。实验班教学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任课教师及时收集课中相应的数据,并做出对比分析,更好的把握实验整体进度和效果。
本单元学习目标:了解 SUM、IF、MAX、MIN、AV⁃ERAGE等函数的功能;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函数,对生活、生产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快速计算;理解单元格地址引用,能利用工作表的引用提高数据的录入效率。共需4课时。
①课前
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推送任务单和学习资源。学生登录学习平台领取任务单:了解工资结算表包含哪些项目?通过微视频了解常用函数的名称和功能。完成课前测试。教师通过测试情况和讨论区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对引用工作表数据计算理解困难,依此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②课中
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小组代表汇报课前任务。通过课前搜集信息,学生了解工资表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缺勤扣款、应发工资、代缴社会保险费、代缴个税等。教师点评,并反馈课前对函数初步学习的情况。
工作案例引入:小张在企业实习,接到任务:月底对部门员工工资进行统计合算。如果你是小张如何快速的计算每个员工的工资数据呢?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将工作案例小张的任务分解成三个子任务:任务一:完成员工考勤表的数据计算;任务二:完成员工奖金表的数据计算;任务三:完成员工月工资结算表的数据计算,如图4~图6所示。
图4 员工月工资结算表
图5 员工奖金计算表
图6 员工考勤表
教学场景一:
老师: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问题,有些问题大家在讨论区已经进行充分的讨论,所以课上我们就重点探究大家课前未能解决的疑问。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IF函数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IF函数?
学生:判断条件是否满足
老师:某同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成绩59分,这位同学需要补考吗?为什么?
学生:需要,成绩少于60分
老师:成绩大于60呢?如何将成绩条件与结果关系表述出来?请大家对照IF函数语法格式快速写出来。(=IF(D3>60,"不补考","补考"))
老师:请同学们尝试着写出案例缺勤扣款的IF函数表达式(请假5天及以内扣20元/天,超过5天扣300元)
王伟:(举手)5天及以内扣20元/天怎么表达呢?
戴仁超:天数乘以20元
老师:戴仁超同学说很好,但要注意这里的天数要用什么代替呢?
学生:单元格地址
老师:王伟,能帮我们总结一下,IF函数的使用方法吗?
王伟:首先要确定逻辑判断表达式,依次写入表达式为真的返回值,表达式为假时的返回值。条件表达式变反,返回值的顺序要调整。这里的返回值可以是汉字、可以数字、可以是计算公式。
老师:非常好。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完成员工考勤表中缺勤扣款的数据值计算。
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课前学生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激发兴趣,引领思维发展。课堂教学内容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问题来自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
教学场景二:
老师:从提交到平台里的任务数据表完成情况来看,同学们对基本工资函数计算、代缴社会保险公式计算、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计算掌握的都不错,但对表与表之间数据值引用掌握的不是特别好。引用其他工作表数据时,在表达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李如意:在被引用的单元格地址前要加工作表名称和感叹号。
老师:对,关于引用其他工作表的单元格数据的一般格式,大家要有清晰的概念。这是关于单元格数据引用的几种格式,判断各种格式是什么类型数据引用?卞鹏程,你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思路。
卞鹏程: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是工作表之间数据引用的一般格式;[工作薄名称]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是引用另一工作薄中工作表的单元格数据值;=E2+考勤表!$B$12,活动单元格值等于当前工作表中的E2单元格数值加上绝对引用“考勤表”工作表中B12单元格内的数值。
老师:非常好。思路清晰,分析全面。相信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都有重新的认识。
借助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实时掌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薄弱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真实的工作案例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和系统实训考核生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实现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
③课后
通过教学平台,针对学生薄弱点推送学习资源,学生课后巩固练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到校文印工作室,在师傅的带领下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总结出以下不同:实验班的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次数明显增加,实践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虽然可以将学科知识系统地讲解清楚,但是教师对于课前、课后学生学习情况难掌握、对于课堂上学生知识内容掌握程度难把控,不能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因而对课堂教学的适当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将其与多元学与教方式相结合,能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课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课堂形式新颖、独特。经过调查显示,96%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94%的学生可以主动通过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学习成绩与对照班比较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新颖的技术和教学方式更具有吸引力,所以能够让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
通过教学平台,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师生可以课堂交流和课前、课后交流。师生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知识内化能力。课前和课后阶段,学生可以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通过教学平台与同学、教师交流,教师通过后台查看情况,如果个别不懂可以个别引导;如果人数较多,可以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交流互动中,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
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与课后知识巩固,但是学生完成情况及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难以把握,效果不满意。学生通过教学平台预习与复习,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而且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实时记录,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
本文中,在“三段式导学”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案例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依托进行了改革探索。结果告诉我们,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避免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专注学习的热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离的问题。本次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是对课堂多元学与教方式又一次新的尝试,针对教学方式的研究还将进一步的深入,以期能够得出较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