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

2018-12-21 12:32陈灿煌
教育界·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时期大学生发展

陈灿煌

【摘要】新时期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应坚持树立正确理念,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等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新常态下湖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及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XJK0168GD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正在国内兴起,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正蓬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人的创新创业活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雙创”活动正在有序地开展等。这一系列的变革显示,革新和创造正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主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注重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普遍性,是新时期国家教育意志的新表达。我国地方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顺应新时期的变革和创新,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其应尽之责。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托

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逐渐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追求科技创新和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其永恒的目标。新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既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现代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为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合格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的持续发酵,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长期停滞的“新平庸”及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单纯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已难以为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居民消费水平也随之提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者对智能化、个性化、高端化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消费品缺乏创新,导致产品供需结构不匹配,无法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从而出现大量的消费外流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向创新创业型驱动转变是必然选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大学生毕业人生持续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0-2017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上升至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未来开展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对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上述价值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要的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对“自我”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唤醒潜在创新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积极而自觉地去认识和体验,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复合化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不是仅仅依靠高校教师的知识灌输就能达到目的的,它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内蕴息息相关,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创新技能的同时,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核渗透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全过程。同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坚持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适合新时期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即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高校全体学生,与传统教育中仅仅针对少数精英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新时期社会的整体创新创业水平。

(四)促进新时期“双创”目标的实现

在新时期,社会整体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根本前提。作为地方高校,把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扩大就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价值追求。

四、新时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改革的先导。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极具时代性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一要树立以培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二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抛弃,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顛覆,而是在新时期沿着“改革-融合-创新”的渐进式路径进行的一次变革。

(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现阶段,社会上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偏颇,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因为无法找到理想工作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事实恰恰相反,创新创业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就业方式,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新途径。要纠正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偏差,需要对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进行重构,如各级政府和高校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社会组织通过多渠道邀请创新创业的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分享他们创新创业的经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选择进行支持和鼓励。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体系。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课程的科学合理配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要与时俱进地将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激发学生新思维,开阔学生新视野;再次,要注重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设置选修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优化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后,要设置实践性课程,引导大学生实习、实训,丰富大学生实践经历。

(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人力基础。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自身创业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立兼职教师队伍;邀请校外成功学者和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总之,高校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优化师资结构,使教师资源更加丰富多元,最终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

(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途径。高校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合理的实训平台,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经验。如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设计类竞赛,积极主动地和企业合作,成立创新创业高校联盟、创客空间,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2]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79-83.

[3]黄燕飞.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0):93-94.

猜你喜欢
时期大学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清代时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