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承德民族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中,避暑山庄学的研究发展较快,但清代以前承德历史及民族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却显得有点薄弱,本文就两者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致分析,并探讨了如何使两者共同发展,深度融合,以完整、充实承德历史文脉和内容。
关键词:承德;民族;文化;避暑山庄
承德,历史上是一个少数民族活动区域,先后有商代土方;春秋东胡、山戎;汉代乌桓;北魏鲜卑、库莫奚;辽代契丹、奚、 渤海;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族;清代满族。这些民族都曾不同程度地与汉族杂处,并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蕴涵着极强的民族包容性和融合力,使承德在中华一统的民族团结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掘历史民族文化遗产
深入发掘承德历史文脉,就要对承德历史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承德古代历史文化不是一个或几个朝代的岁月积累,而是自这个地区有人类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且每种文化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或作用于同一时代相邻地区的文化及后来的文化。我们研究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时,不但要看到这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应该注意将其放在悠长的历史民族文化长河中思考、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全面认识这种文化的形成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南北文化的划分基本上是以长城为界,长城地带历来为民族交汇区域。古北口作为历代关城要塞,战争时期关上城门,南北对峙。和平年代,打开城门,南北通商。不仅如此,历史上这里的人口迁徙也很频繁,这给民族的融合注入了活力。辽以前,北魏就曾于这里(今隆化)设广阳侨郡。人口流动,交相错居,长期共处,使承德古代历史文化在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吸纳性。
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族文化瑰宝
考古调查显示,早在几万年前,承德就已有了人类活动。在这一带,曾先后发现20余处古人类洞穴遗存和化石点,数十种动物骨骼化石。在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四方洞遗址、阴河沿岸、兴隆洼文化类型的岔沟门遗址,发掘出土了上千件人类使用过的刮削器、砍砸器、岩画、陶器、石器等。
殷商之际,甲骨文中记载的土方族曾在承德一带与商有过频繁的战争交往。与土方相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在承德也多有发现,平泉半截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即为典型的一处,文化层堆积较厚,遗迹主要有石墙、房址、窖藏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为混合型或者称为复合型经济,即以农业为主,畜牧、狩猎、采集多种经济活动并存。
西周至春秋时期,承德地域居住的主要有东胡、山戎两个民族。东胡地望偏东北,山戎居西南。近年来,兴隆、围场、隆化先后出土过铸有族徽的青铜簋、格柄短剑等,其中有些极可能是东胡族文化遗物。20世纪70~80年代,在老哈河、滦河、伊逊河流域,发掘了近300座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为山戎氏族墓群,出土大量夹沙粗褐陶鬲、陶盆、陶缸、陶豆、陶钵等。一些文物的器型、纹饰兼南北文化特征于一身,体现了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为进一步探讨青铜时代民族文化之间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
战国、两汉以至北魏、随唐时期,承德隶属幽州,为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等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今承德境内燕、秦长城及汉代长城附近的20余座城垣,有的便与乌桓入居塞地相关。另外,兴隆县发现的40付87件战国时期燕国生产工具铸范;围场县出土的五枚秦代铁权等,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宇文部主要居于今赤峰以南和围场、丰宁一带。段部活跃在滦平、隆化、平泉一带。随唐至辽代,活跃在承德的民族主要是契丹和奚族。
承德一带,辽、金、元时期的文化遗存更为丰富,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20世纪90年代末,在隆化县鸽子洞发现的元代丝织品窖藏,是中国元代考古的重大发现。窖藏文物有丝织品、民间契约、俸钞记事文书以及骨角饰、银饰等。其中,以丝织品为主,绫、罗、绸、缎、纱、绢、锦俱全。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在清代的承德反映的更为突出。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外八庙庞大的群体建筑,堪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
三、关于承德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历史缺环,解决重要课题
综观承德考古所获资料,尚有诸多历史缺环,这些缺环直接影响着承德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就目前来讲,承德历史考古缺环主要是:
1、原始社会早、中期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承德地区考古学文化,至今仍为空白。
2、红山文化类型的典型遗存。红山文化是北方原始文化发展长河中的“高峰期”,是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甚至更早发展起来的长城以北特有的一种古人类文化遗存。承德考古调查曾发现含红山文化因素的遗存,但缺乏典型的遗址、墓葬发掘,缺乏地层依据。红山文化的渊源以及在承德地区的发展、分布规律和区域性文化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富河文化。承德一带是富河文化分布区之一,曾发现含有富河文化因素的遗存。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巴林左旗发掘已证明红山文化早于富河文化,那么具体到承德,两者之间地层关系又是如何呢,还有待于这方面专题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注重综合性研究工作
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就文物說文物,而要透过文物看历史,紧密联系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发展渊源、其文化的形成与延续,习俗与特征乃至文物的民族属性等问题,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科学考察,才能揭示其历史全貌。搞好综合性研究,需要坚持考古与文献的结合。鉴于古代史籍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记载比较简略,考古资料就显得更为珍贵。
(三)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与避暑山庄研究紧密结合
避暑山庄300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的内容尽管非常丰富,却不十分系统,尚未真正形成合力。因此,发掘和研究承德民族文化遗产与避暑山庄研究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同等重要,应该说这是源和流的问题,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不可割断历史去对避暑山庄做孤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6月出版
[2]《清高宗实录》卷一五五
[3]《故宫文物月刊》210期“河北滦平的石玉雕刻”
[4]《史记匈奴列传》
作者简介:
陈浩玮,男,1979年生人,回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文博馆员(中级)职称,现承德市文物局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