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人心的凝聚、社会的整合、规范秩序的确立;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缺乏,意识淡薄的趋向;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缺少担当、抗挫和责任感: 缺少法制、诚信、纪律意识;不勤奋学习、怕吃苦、图享乐、自以为是、不关爱他人、不孝顺父母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伟大战略和使命。
当前,对青少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探索与实践的热潮。但是,不少学生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少鉴别与筛选,泥沙俱下,把一些不合适的内容也当作经典;开发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与现行课程交叉重复,缺乏整体设计,只是简单地做加法;教育方式不能从当代儿童的学习心理出发,只是传统文化的简单记诵。力纠时弊,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妥善处理与现行课程的关系,构建“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追求现代课程教材的品质,建设“场景式建构型”教材。不是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出发,而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进行系统合成,组织引导学生在特定文化场景中体验探究,统整建构,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文化认同,进行文化反思,促进文化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落实
世界上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有一个漫长的积淀和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淘洗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这些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成为文化传统的基石。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正是通过不断重温传统,使得这些精神和价值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精神构成的一部分,也使得整个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过去”的文化依然是“活”在“当下”,必将注入“未来”。正是基于这样“活”的文化体认,我认为在当今时代,在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再思和重审的基础上,思考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才算“优秀”?基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所谓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就不是等同于“读经”或者“国学”,而是从中华传统文化择选出“优秀”的“核心价值观”,这在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表述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在“时代价值”的视野下,我们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指过去的历史遗存,也是指当代的赋予新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才能落实到“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开展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尊重不同年龄和心理阶段学生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性的理想人格养成和精神建构中去,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常识和知识的记诵。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是与时俱进,不断创造的。一方面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成果的事实;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所谓的“传统”,不是仅指过去,更是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传承,甚至包含着对于未来的影响和启示。
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其内部的文明支系会不断融会,而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是开放性的。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相结合”,强调“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因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不是文化复古主义者,而是有着“世界眼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传统优秀文化传人。一个开放而富有生机的文化是能够倾听“他者”声音的。文化也许在互看和对话,在碰撞和冲突中才能见出自身的价值,而也正是有了“他者”的眼光,我们也许更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菁华和糟粕。“他者”,尤其是西方文化这个“他者”的眼光,是可以成为我们反思传统文化一面有益的镜子。在各国文化被卷入多元互动和相互影响关系网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只有具备世界性的发展眼光以及以海纳百川与谦虚谨慎的胸襟去包容以及被包容,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但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文化的世界性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共性,而只有民族性才能使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区别开来。甚至可以說,独特的民族性才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的理由和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充足的民族资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事实上,越是世界的就越需要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
当今的全球化既是经济、政治与科技的全球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全球化。简单说来,文化“全球化”即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状态与过程。它打破了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依靠民族内部积累的单一发展方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借鉴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我们置身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闭关锁国一成不变的时代。一个有着光明前景和未来的中华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应该在多样态文化对话的生态中,应该在文化发展的当代,去思考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精髓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对话,同时也思考我们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贡献着什么,这是赋予前贤的命题,也是一个面向未来敞开的命题。
作者简介:
余晓江,1987.05—,男,苗族,中国贵州,二级教师,本科,铜仁市第十五中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