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礼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除了能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发挥巨大的作用,还能够在学生的生活成长中带来重大影响。而作为相对较为抽象的小学数学,如何在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其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引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无论是学习难度还是深度都比较广泛,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非常利于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恰当的、科学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形成从引导到探索再到归纳总结的完整的教学流程,进而来完成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教学任务。
一、情境创设,引导式培养
创新思维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某一相对主体的角度出发形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开展创新能力的一种,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表现,更多的是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创造[1]。基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单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来看,由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完成。那么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到达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呢?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的教材为例,其中有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与长方形、正方形不同,长方体、正方体更加倾向于三维立体的图形,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内容相关,但是具有更高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造一个情景,如“大家找图形”,通过观察教室中物件的摆设与其他来分析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区别,并指出哪些是长方体。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如黑板、课桌等,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联想,由教室的思维发散到自己平时中的所见和接触的事物,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长方体和正方体划分为两个阵营,分别举例自己所知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于这一知识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逐渐将二维和三维划分开来,形成发散性的思维,并在比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进而形成钻研和探索的思想,完成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二、创新方法,探索式培养
在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即从理论到实际的具体转变。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盒子,或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应的工具,教学生运用直尺来测量不同形状的盒子的长宽高,随后给学生出一道题,“如果有一根十六里面的绳子,需要围绕成长方形,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呢?”借助直尺,学生能够清晰的将十六厘米从理论抓转化为实际的数值,然后进行测算,或者动手实践来完成。这个方法本身就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探索,而伴随着这种探索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于知识产生一种“发现”的情绪,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实际上,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思考内容。如“同样是十六厘米的绳子,能围出几个不同的正方形呢?”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将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两个概念进行比对,然后自行分析,无论基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维的创新与发散。而教师只需要注重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区域中停留即可[3]。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注重关于教学教具的运用,单凭理解和想象进行讲解。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年龄,仅仅通过想象很难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和提倡学生使用教具,利用学习工具,在完成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和学习。
三、归纳总结,层次化创新
如果说引导是开端,探索是过程,那么归纳总结就是必不可少的结果。通过
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或者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进行提问,进而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独特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化造就了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在进入到学习状态时,出发的角度、思考的过程都不相同,虽然可能不是标准的问题解法,但是在曲折中同样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形成层次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一味追求“标准”,本末倒置,反而致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兴趣。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以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在进行关于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形成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比对,寻找其中的异同,再逐渐推导。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形成对于圆的面积求解,教师可以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也可以仅仅通过公式,让学生自行带入数字去计算。诚然有一些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其中的“窍门”[4],了解其中的关系和变化,但是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很难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反向推导或举例说明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推导,进而从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对于面积公式的学习情况。而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则根据自己的能力,形成的层次化的创新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个体差异往往
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外,更多的是借助情感教学,摆正态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愿意主动的去探索和学习,继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慢慢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16(11):46-49.
[2]石镇府.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4(01):133-133.
[3]李东波.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课堂中体现[J].考试周刊,2017(02):121-122.
[4].陈华元.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創新能力的激发问题探究[J].科研,2017(2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