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18-12-21 12:34韩懿
世纪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发展

韩懿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和人民历尽艰辛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11-04

中国共产党97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奋进,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今天的华夏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和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特色理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即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以胡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特色理论体系。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上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几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万万中国人民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中,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任务。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妥协而告终。国家依旧处于分裂动荡之中,人民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上海南湖上的红船到井冈山的峰烟,从遵义的霞光到延安寒洞的风寒,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施大屠杀,革命遭到失败,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土地大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8月1日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决定的。在理论层面上毛泽东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走这样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阐述了与这条道路相关的一系列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全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路线,尤其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论述。构建了毛泽东思想体系,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这个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就成为特色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特色理论的形成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是民生凋敝、满目苍夷的局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的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1953年党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开始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针对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两阶段”的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分“两阶段”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據。

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杰作。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强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处于突出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为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所以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个阶段理论。尽管社会主义事业遇到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仍取得很大成就。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无论是取得的成功还是遇到的曲折,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

四、邓小平理论为特色理论做出伟大贡献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面临着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走的历史性选择。当时有三种主张,一种主张是 “两个凡是”。即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反行逆施,有维护和坚持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以阶级斗为纲的基本路线”。基本上是走过去的老路;第二种主张是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其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种主张,第一种不得人心,第二种主张会引起极大地思想混乱,并且给四人帮残余势力提供了口实。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否定“两个凡是”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舆论基础。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他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也正是这场关于真理性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大多数人民站在一起,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即不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也不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而是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我们面临以什么样的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从而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当年在经济体制的选择问题上,概括起来有三种主张:一种是仍然搞计划经济,但可以增加一些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开放搞市场经济。第三种主张是探索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邓小平率先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有关市场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主要的标志》等。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三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的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含义作了论述。党的十二大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开始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阐述,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经济论、“三个有利于”、“一国两制”等一系列理论。

在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上,由邓小平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被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且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为特色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下基石。

五、特色理论体系在向新世纪的推进中不断完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国际上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国内也有人产生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面前,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 ,成功稳定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容应对并成功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锐意进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并且保持了繁荣稳定。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是一幅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极好设计蓝图,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党中央作出的创建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局面。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线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况,仍然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身发展,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国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整体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我国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在胡锦涛同志的带领下,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系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深刻描述: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路子,进一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特色理论开辟历史新纪元

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思路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总结新中国历史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把握我们党执政发展的本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比较粗放单一的发展方式,统筹解决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树立和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任务,使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凝为一体,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新理论概括,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课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鄧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