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杨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变与不变、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党心与民意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真正的哲学”。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9-0004-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回答“时代之问”的“真正的哲学”,蕴含着变与不变、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党心与民意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时代表达。
一、变与不变的辩证
恩格斯指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总是从现实走向不现实,也就是从合理变成不合理”[1]。社会发展也不例外。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作出了“变”和“不变”的论断。“变”,就是“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变”,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变”与“不变”的思想逻辑和历史判断是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量变与质变、联系与发展的矛盾观和发展观在我国具体实践的理论贡献,展现了时代发展的历史辩证法。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变”的是时代条件、主要矛盾、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不变”的是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国际地位、价值目标等。因此,“变”不是对“不变”的否定和矛盾,而是在宏阔的历史视野中对“时代课题”的深刻洞察,是发展中的联系,联系中的发展,是新时代与原时代相区别的深层依照。“变”是“不变”中的“变”,“不变”是“变”的发展遵循。它们是内在统一的,既不能只强调“变”,脱离实际,又不能只强调“不变”,固步自封。唯此,我们方可以“不变”求“万变”,更好地发展和前行。
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理论的东西本质上包含于实践的东西之中”[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源于理论和植于实践的双重维度。理论上,“中国梦”、“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新常態”、“强军兴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蕴涵着原创性贡献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宏大战略、重要思想、全新理念等从理论层面展现了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博厚悠远的“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而理论逻辑从来都是实践逻辑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十八大以来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实践探索和历史变革。比如,“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粮食生产达到 12000亿斤”、“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6000多万人口脱贫,贫困率从10.2%降到4%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 万人以上”等,这些“事实”和“数据”诠释了“思想”引领“实践”的力量;也诠释了“实践”不仅“解释理论”更“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更彰显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中国与世界的辩证
“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4]、“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彼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主张,这些放眼全球、统筹内外、“多”中求“一”、“异”中求“同”的关于中国与世界辩证思考的旨在寻找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中国版”理论不仅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也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为世界格局破旧立新、世界秩序重新建构贡献了力量。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植根于中国土壤、中国情怀、中华文化的“自我变革”,又内蕴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关切人类的“世界担当”。是对国外“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理论的“终结”和超越,不仅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能途径,也给世界上那些既渴望走向现代化又渴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创新。
四、历史与现实的辩证
历史是一个让我们认清来自何处、为何出发、现在何处、走向何方且昭示着现实和未来的有生命的大过程。而历史的发展则须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和“有关时代的经济学”[6]等现实中去寻找答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汲取了社会主义500年运动史、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史、党执政60多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的文化养料,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维度阐述了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趋势,概括了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阐明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四个伟大”,规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绘制了民族复兴的方略表、时间表、路线图。从现实的维度,研究时代课题,直面时代挑战,解决时代难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着巨大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鲜明现实感和时代感,是历史逻辑与现实思维运用、展开和深入的典范,生动展现了人类社会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的辩证的“历史的脚步”。
五、继承与创新的辩证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不忘老祖宗,又要谱新篇”的巨大理论勇气、思想力量、果敢毅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主题、新时代、新思想、新论述、新战略、新部署、新构想、新要求等一系列既继承前人,又超越了前人的原创性和創新性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堪称划时代的思想火炬。在理论的意义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了“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提供了“理论自信”,在实践意义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展现了“道路自信”,在制度模式上,凸显了“制度自信”,在世界的意义上,提供了“中国方案”。
六、党心与民意的辩证
毛泽东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0]。十九大报告开篇的“初心和使命”与结尾的“奋斗目标和执政目的”可以说首尾呼应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政之所向”的党心和“民之所望”的民意的统一。唯物史观指出,历史是千百万群众的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真正创造者。新成就、新方位、新思想、新征程、新部署、新变革的概括、论断、论述和阐明都是始终围绕“人民”这条主线展开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集中、最鲜明和最典型体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1]等很多接地气且掷地有声地的生动表达都是党心的具体化,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发展思想、工作思路和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视角,彻底地体现了党的服务宗旨、群众立场和民本情怀。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 社,1995.
[4]习近平.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 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1-3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 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 社,1995.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人民出版社,2012.
[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 京: 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