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艳美
摘要: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创新的机会(2)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3)注重一题多解,提供创新平台(4)质疑多思,培养创新思维(5)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创新兴趣
关键词: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创新的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节课包讲到底,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练习的机会,学生忙于机械性的接受,根本没有机会去创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实现由“教”向“学”过渡,给学生留出足够地思考、探索的时间,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另外,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 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一刀削平它”。
例如:高中教材《选修2-3》53页例1:
例1 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题,求:(1)第一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2)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3)在第一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有的学生很快就做出了三个题,他们完全没有用到本节课学的条件概率的公式,直接用初中的知识就很简单地解了出来。我及时地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解法,并表扬了他们。
三、注重一题多解,提供创新平台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思维定势,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发散性思维,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同类型的问题,求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高中教材《选修2-1》109页例4:
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D⊥底面ABCD,PD=DC, E是PC的中点, 求证:PA//平面EDB.
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法向量使用的较多,所以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证PA垂直于平面EDB的法向量,而这个方法并不是最简单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别的解法,学生就会发现另外两种证法:只需连接DB的中点F与点E,就可以用纯几何方法或坐标法证线线平行,就不用再求法向量。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质疑多思,培养创新思维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梯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提出一些可以引起争论,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切忌教师一味包讲,扼杀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要给学生留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市的大小街道正在拆臨拆危,绿化美化城市街道,如图1,正方形公园内有四个景点,请你按下列要求设计成四个部分:
(1)用直线分割;
(2)每部分各有一个景点;
(3)各部分面积相等。
学生经过思考,大多数同学画出了如图2的两条分割线。此时,教师引导性提问:“本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通过激烈的争论交流,学生发现只要两条分割线经过对角线的交点就可以,如图3。这样,在讨论质疑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方法,自己讲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
又如:在讲授垂径定理的推论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打碎的盘子的一部分(如图):
请同学们想办法算出它原来的直径。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时,教师开始讲授垂径定理的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