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1919—1992),与杨朔并称为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著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文笔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真挚。
拿到作文题目之后,首先要习惯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联想,把材料中涉及的事物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思索,把脑中储备的各类型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思路自然开阔了,文章也写得丰富充实了,思想自然也会深刻。
土 地
秦 牧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來,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垄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这是《左传》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情?除了因为这群贵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得不压抑着威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不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作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好些令人掀动感情波澜的事情。当时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在我国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桥梁被命名为“寸金桥”,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宝。
提到了“一寸土”这几个字,我又禁不住想到一些岛屿上的人民战士。登上那些岛屿,你会更深地认识到“一寸土”的严肃意义。我到过一个小岛,那岛屿很小。然而,岛上的生活却是多么沸腾呵!这里的海滩、天空、海面,决不容许任何侵略者窥探和侵入一步,人民的子弟兵日夜守着大炮阵地,从望远镜里、从炮镜里观测着海洋上的任何动静。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选自《艺海拾贝》,有删改)
技法借鉴
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类似联想
这种联想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之处,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如《土地》的开头,别人讴歌白杨、灯火、列车、日历,作者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
二、象征联想
这种联想是指由一件具体的事物联想到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如《土地》第四段中指出在统治者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
三、对比联想
这种联想是指把两个相对的或相反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来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如《土地》第三段中重耳在大臣劝阻前后,对土地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鲜明的对比。第六段中“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与“播种五谷的劳动者”对土地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比。
四、因果联想
这种联想是指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如《土地》第六段就是这种联想。联想需要具备发散性思维,但也必须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这条主线就是文章的主旨。没有主旨的堆砌材料会使读者不明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