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丽芬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必备的一种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而且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历来语文教学都很重视作文教学,然而,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我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
一、生活作文和模式作文的区别
当下,小学生写作“模式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現象,所以许多孩子写作文时喜欢“捡便宜”套用模式。学生接触生活的机会少,有用信息量不够,写出的东西自然没有新意,又多采用电脑等工具进行交流,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没有真情实感,写作文时造成了 “无话可说”的局面,对于考试来说,也就缺乏竞争力。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作文作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为了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畅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思绪能在开阔的意境中自由驰骋,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封闭式”命题作文教学法,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生活化作文是指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作文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着眼于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喜爱写作、主动表达的愿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而作文教学策略,是指教育者为了达成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
生活化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体验生活化。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真人真事,所表达的是学生对真人真事的真情实感。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其对生活的体验才能是真实的。
二是事件生活化。即作文所叙述的事件有生活的基础,让人看了以后会认为确有其事。学生作文允许“虚构”,但“虚构”的事件必须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既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
三是人物行为生活化。即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动作行为,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有的,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有其人。
四是细节描写生活化。既作文中的某些细节,是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反映,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二、学生作文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一)广泛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习作中张扬个性,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在大声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才有激情洋溢笔端。书刊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各种需求,而且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更有助于我们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把阅读的触角伸向跟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校园环境、广播电视、日常对话等到处都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都可以当作阅读的对象。我们在学校里、社会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宣传栏,如果留心阅览的话,宣传栏中的很多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好材料。
(二)仔细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素材,反之则不然。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但是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定格在学生的头脑里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集体精神,提高他们和别人的合作交往能力。
(三)展开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创造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诗、童话、小说等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想、幻想、假想、梦想来写作,让这些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随想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写自己想说的话。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望高,好奇心强,喜欢无拘无束地去思索去想象。我们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想象的个性,促使他们写出一篇篇具有独立性、创造性、个性的文章来。如人教版第五册《积累·运用六》的习作是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上学路上的景物,写上几句话。学生刚写的时候语言干巴巴的,经过指导,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有一位学生写道:“早晨,我迎着朝阳上学去,路两旁的一棵棵树木好像一个个哨兵,显得很精神。阳光照在绿叶上,一片片绿叶闪着光亮,微风一吹,绿叶沙沙地响着,仿佛唱着一首欢乐的歌。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我说:‘你好!祝你学习进步。啊!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赶紧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我要利用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这位学生先描写了大树,又写了鸟叫,由此联想到学习。可见,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学生作文是就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习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不断写作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著的追求。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学习。
“成功”是學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动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教师要切实对学生的习作负起责任,树立宁可写好一句写好一篇,不要乱涂十篇的观念。当学生的真实情感得到老师的肯定时,方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悟出习作方面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以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是很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只要我们坚持对质量差的习作不持否定态度,尤其对比较差的习作中能展现其个性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理解,同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教他们修改,就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习作水平的提高总是伴随着习作积极性的提高,这种以帮助学生获得习作成功体验、提高学生习作积极性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体现,从学生异彩纷呈的习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视角的学生习作。
新课程理念把评价不仅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最终靠近或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更把评价过程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因而,在组织学生参与习作评价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本身丰富的课程价值,努力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一是指导自我欣赏。倡导学生在自我反思更正的同时,先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欣赏并勇于展示自己的好词、好句和个性化表达体验,积极与同伴分享。二是引导同伴欣赏。在同学之间展开作文互阅,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同伴习作的优点,作圈画标记,写体会旁注,提出改进不足的建议或形成激励性评语,作出针对性评价。三是倡导家长欣赏。遇到学生写得比较成功的习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把老师或伙伴们批阅后的习作带回家,与亲人共同赏读习作,研读评语,留下寄语,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激起家长对孩子习作的更大关注,激发孩子再创造佳作的内在热情。
最后我想说: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尚且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