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万平 蔡亚萍 印志祥
摘要 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沿海,东、北两面濒临黄海,泥质海岸,近海区陆地是滩涂围垦而成,土壤发育时间短,经过农业改良后,土壤中仍有一定的含盐量。如东县区域内有树木逾300种,其中能耐盐的树木逾20种。本文介绍了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以及做好造林设计、开挖排水沟、换客土、支撑固定、覆盖等抚育管护工作,以期为盐碱地造林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盐碱地;造林;适宜树种;管护技术;江苏如东
中图分类号 S72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202-02
如东县有103 km海岸线,总面积达1 872 km2,沿海围垦面积约6.5万hm2,其中可用造林面积约1.2万hm2。但盐碱地造林受土壤和地理气候的影响很大,含盐量超过3‰、pH值大于9的土地必须要经过土壤改良、降低盐分和碱性后才能植树。由于不同树木耐寒、耐高温、耐干、耐水、耐酸碱、抗风和抗污染等抗逆性不同,因而在如东县盐碱地造林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耐盐碱抗逆树种,并且造林后要加强培育管护。
如东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季风明显,温和湿润。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沿海垦区土壤大多为砂质潮盐土,土壤含盐量为0.5‰~25.0‰,pH值为7.5~9.0。如东县盐碱地属滨海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主要是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含盐量高,其碱性也必然较重[1]。现总结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及管护技术,以期为盐碱地造林提供参考。
1 树种选择
1.1 适宜树种
目前有逾300种树木适应如东县的气候条件,但能在盐碱地上生长的耐盐树种较少。即使是耐盐树种也有其耐土壤含盐量的上限,一般含盐量超过3‰、pH值大于9的土地上除极个别树种能生长外,其他树种均不能生长。
根据实践探索,对适宜如东县盐碱地造林的树种按照树木的适应性、耐盐抗逆性以及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大体上可分为好、中、差3类。以下从乔木和灌木2种类别进行分析。
1.1.1 乔木。较好的乔木树种有银杏、榉树、朴树、白榆、合欢、刺槐、臭椿、中山杉、美国竹柳、乌桕、龙柏和皂荚等。它们能在含盐量达2‰的土壤上生长,不仅长势较好,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建议作为盐碱地造林推广树种。
次等的乔木树种有水杉、柳杉、桑树、苦楝、臭椿、香椿、国槐、白蜡、美国岩榆、69杨、35杨、74杨、旱柳、榨榛、泡桐、法桐、梧桐、香橼、梨树、柿树、女贞、侧柏、桧柏等,能在含盐量1.5‰的土壤上生长,有的树种如白蜡、美国岩榆、旱柳等虽能在含盐量大于2‰的土壤上生长,但因不太适应气候,长势稍差,或易发生病虫害。次等树种在沿海盐碱地造林中可选择使用。
较差的乔木树种有无患子、文母、栾树、马褂木、构树、杏、枣树、枇杷、无花果、乐昌含笑、紫薇、火炬树等,耐盐性普遍较差,一般在含盐量大于1‰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其中火炬树很耐盐,但其生态效益不好,故将其列入差等树种。这些树种在造林时要谨慎选用。
1.1.2 灌木。灌木有海桐、小叶女贞、柽柳、紫穗槐、红叶石楠、木槿、夹竹桃、大叶黄杨、马棘木兰、黄花决明等。灌木作为盐碱地造林的配套树种,如作为主打树种就降低了营造沿海防护林的生态价值。
1.2 不能推广的树种
有些耐盐碱树种,在如东县盐碱地虽能生长,但在沿海尤其是东部地区不宜推广种植。
1.2.1 火炬树。火炬树原产欧美,我国在1959年引种,如东县在1974年引种。火炬树耐盐碱,耐干旱瘠薄,耐水湿,耐寒冷,喜光照。其根系发达,是浅根性,萌蘖性强,生长快,寿命短。火炬树的适应性极强,一般不发生病虫害,是我国北方盐碱地造林的必选树种,甚至是首选树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火炬树因为离开原产地失去了天敌的控制而疯长,危及引种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失衡。调查发现,在火炬树生长的地方大量物种均受到排挤。从如东县沿海盐碱地引种火炬树40年的经验来看,火炬树在盐碱地上生长良好,具备良好的固堤、护坡、固沙的水土保持和防火作用。由于树叶繁茂,表面有绒毛,能大量吸附大气中的浮尘和有害物质。其核果呈深红色,密生绒毛,花柱宿存,密集成火炬形。由于其叶在晚秋初冬转为红色,故在缺少树木生长的盐碱地上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种子一般要依靠催芽后才能正常生长,但也偶尔发现有野生的火炬树苗,这是鳥类食用了种子而帮助其传播的结果。火炬树的根蘖能力很强,被认为有侵占性,但笔者认为在如东县并未形成到危害的程度,而且清除也较容易。慎重起见,笔者将其列入了差等适宜造林树种。
1.2.2 法桐。法桐生长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但根系分布浅,在微盐碱性土壤上生长良好,但抗风能力弱,尤其是台风来临时,土壤因受雨水浸泡后软烂,树冠又大,易受强风影响而倒伏。因此,如东县沿海一带特别是东部沿海不栽种法桐。
1.2.3 杨树。杨树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盐碱。由于树体高大,尽管根系较法桐深,抗风能力较法桐好,但生长速度快,木质松嫩,易受天牛危害,遇强风树干、树枝易折断,遇台风易倒伏,故不适宜在东部沿海生长。
1.2.4 泡桐。泡桐耐盐碱、耐干旱瘠薄,生长速度快,但树体高大,根系浅,遇大风雨易倒伏,在沿海不宜推广种植。
1.2.5 柽柳。柽柳是灌木或小乔木,耐盐碱能力极强,根系发达,固土护坡作用好,对盐碱地脱盐效果明显。采用种子传播,自然繁殖能力强。但是树形太小,且树干易受天牛危害,冬季小枝也易受冻害,有生态效果,但景观效果差。因此,柽柳作为改良土壤和固土护坡的树种可以营造,如要美化环境则不宜选择。
1.2.6 中山杉。有些中山杉品种是较好的耐盐树种,但有些却不耐盐碱。已通过认定的耐盐碱品种有中山杉302、401、118和149,还有一些品种目前在试种阶段。
2 造林技术
2.1 做好造林设计
在盐碱地造林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造林设计。设计的内容有地形图绘制、土地整理、树种选择以及养护措施等。要深入造林地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对盐碱地位置、土地高程、土壤含盐量等进行分析后再作设计方案。在后期造林实施和养护过程中,应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设计方案作适当修改。
2.2 挖好排水沟
挖排水沟的目的是滤盐降盐。土壤中的盐分遵循“盐从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建设排水沟抬高了造林地,降低了地下水位,雨后可利于造林地中的积水及时排走,携带走一部分盐分,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2]。排水沟的规格以口宽80 cm、深60 cm、底宽40 cm为宜。排水沟间的宽度根据造林的株行距确定,一般以2~3个行距挖1条排水沟为宜。挖沟要提前半年进行,并堆土耙平,经日晒雨淋和过冬后可有效降低部分盐分,改善土壤活性,提高造林成活率。由于盐碱地是砂质土壤,受雨水冲刷流沙易淤积排水沟,应根据淤塞情况及时进行捞浅。
2.3 耐盐树种培育
盐碱地造林的树木以乡土树种为首选,如银杏、榉树、朴树、刺槐、桑树、苦楝等,应以如东县当地繁育为主,使树木极早适应如东县的气候和立地条件,增强抗逆能力。采用容器育苗,容器苗造林可以保持苗木根系完整,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增强苗木对盐碱地的适应性,促进苗木正常生长。
2.4 选择适宜的苗木规格
盐碱地造林苗木规格以胸径或米径2~5 cm为宜,这是因为小树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较大树强,而且沿海风力大,支撑容易;小树根系生长快,短时间生长就可依靠自身根部固力抵御沿海风雨。如果没有容器苗,宜采用土球苗,土球直径要达到树木胸径的7~8倍以上。
2.5 换客土
树塘要开大,以土球直径的1.3~1.5倍为宜,但要挖浅,与土球的高度相当。塘底先回填10~15 cm厚的熟客土,并施加少许有机肥。苗木放入树塘后,用熟客土填充踏实,注意勿将土球踩坏。高出平面的土球用熟客土培壅,并筑好集水埂,以灌水和蓄积雨水,淋洗盐碱[3]。
2.6 支撑固定
一般用三脚撑和门型桩支撑,稍大的树用四脚撑支撑或用铁丝拉锚固定。撑脚和树木的接触部位要用软皮垫层,树木生长一段时间后要及时对接触部位进行松绑,同时做好撑脚自身的固定。门型桩的上端横木最佳位置在苗木的西南边,这是因为如东县东北方向大风降雨的概率最大,对树木生长危害最大的台风几乎都是东北风[4]。
2.7 地面盖草
植树后,在树根堆土及空地上铺麦秸或稻草,并用蘆竹镇压,以防止秸草被风刮走。盖草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保持土壤疏松,增加氧气容积,促进树木生长。
2.8 其他技术措施
一是2月上旬至3月中旬,苗木叶芽未膨大而树液开始活动时,为最佳造林季节。由于盐碱地立地条件差,在其他季节栽树,不仅成活率低,而且造林成本高。二是造林地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抑制土壤下层重盐水发生毛细作用上升,对树木产生盐害。三是及时加强树木病虫草害防治。化除杂草时,要避免有风天。另外,草甘膦等除草剂在土壤中不易分解,要慎用。最好选择人工松土锄草,既疏松了表层土壤,切断了土壤毛细管,减少了水分蒸发,有利于防止土壤返盐和加速土壤脱盐,同时枯草还田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修剪竞争枝和双杈枝,保留小侧枝,有利于树木干性生长,并增强抗风能力。五是夏季必要时在树周用竹木搭架,覆上遮阳网,为树木遮荫,可降低树冠温度,有效减少树木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返盐,对树木生长有利。但遮荫投入大,形象不太美观,使用时要注意环境。六是加强林间夹种的抚育管理,以耕代抚是造林抚育的一种好方法,可清除杂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树木生长。但也要加强管理,杜绝为了种植而对树木进行过度整枝甚至发生故意毁坏树木的行为。
3 参考文献
[1] 如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如东县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王正祥.滨海盐碱地绿化土壤改良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
[3] 王保松.沿海造林技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 蔡亚萍,宋万平.南通洋口港开发区重盐碱地绿化技术探讨[J].江苏林业科技,2005(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