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烟蚜茧蜂散放密度对烟蚜的防效研究

2018-12-21 12:36范才银伍学斌安然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9期

范才银 伍学斌 安然

摘要 根据烟蚜茧蜂生物学习性,研究不同散放密度对烟蚜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散放密度处理组间对烟蚜的控制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2 666.7 m2散放1处效果最佳,且随散放密度的减小,控制效果逐渐减弱。

关键词 烟蚜;烟蚜茧蜂;散放密度;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76+.3;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135-02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专门寄生蚜虫的一种内寄生蜂,对寄主蚜虫的自然控制力较强。烟蚜茧蜂是我国烟区烟蚜天敌的优势种[1],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烟蚜茧蜂对烟蚜[Myzus pe-ricae(Sulzer)]的寄生率普遍为20%~60%,高峰值可达89.16%[2]。对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繁殖利用的研究表明,其对烟蚜种群呈典型的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说明烟蚜茧蜂对烟蚜的聚集场所有明显的跟随关系,对烟蚜种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6],连续释放烟蚜茧蜂,可有效控制烟田烟株上的蚜虫危害[7-8]。

近年来,衡阳市常宁烟区开展了烟蚜茧蜂大规模繁殖和散放防治烟蚜的试验。为了更好地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进一步探究不同散放密度对烟蚜的控制效果,笔者在大田烟草上开展了不同烟蚜茧蜂散放密度的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密度散放条件下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对以后深入开展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于2017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常宁市三角塘镇石岭村烤烟种植田开展试验。供试虫源为烟蚜茧蜂,由常宁市烟蚜茧蜂繁殖基地提供。

1.2 试验设计

选取蚜虫密度基本相同的5片独立区域,设5个处理,分别为666.7 m2放置1处(T1);2 666.7 m2放置1处(T2);4 666.7 m2放置1处(T3);6 666.7 m2放置1处(T4);1.33 hm2放置1处(T5)。2017年4月26日下午,在石岭村烟田分区散放僵蚜苗。放蜂前随机调查烟田烟蚜密度,为937头/百株;僵蚜苗每25株以塑料袋扎为一捆,平均僵蚜约为97头/株。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放蜂后第12天开始调查,每处理调查田块3处,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连续调查取样10株,每处理共调查150株,调查烟蚜数量、寄生蚜数量,并计算寄生率。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SPSS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进行Tukey HSD和LSD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烟蚜寄生率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条件下烟蚜数量和寄生烟蚜数量不同。通过分析比较寄生率发现,寄生率较高的是处理T2,达到40.20%;其后依次是处理T3、T1,分别为39.47%、39.08%;处理T4、T5效果不理想,分别只有34.56%、33.75%。可以初步判定为处理T2、T3、T1对烟蚜的控制效果优于处理T4、T5的控制效果。

2.2 不同散放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间存在差异性。由表2可知,不同散放密度處理组间方差齐性检验,方差检验p值为0.000,说明不同散放密度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3可知,在显著水平为0.05条件下,不同处理组间在Tukey HSD和LSD检查多重比较p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结果一致。处理T1与处理T2、T4、T5之间,处理T2与处理T1、T4、T5之间,处理T3与处理T4、T5之间,处理T4与处理T1、T2、T3之间,处理T5与处理T1、T2、T3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处理T2均值最高,为47.3;其次是处理T3、T1,均值分别为43.6、41.2。在差异显著性分析中,处理T2与处理T3、处理T1与处理T3之间差异不明显,但处理T2与处理T1、T4、T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说明,2 666.7 m2散放 1处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效果最好。处理T3可以归类到处理T1、T2子集中,说明4 666.7 m2散放1处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效果在 666.7 m2散放1处烟蚜茧蜂和2 666.7 m2散放1处烟蚜茧蜂之间,且优于666.7 m2散放1处烟蚜茧蜂。处理T4、T5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可以归为同一子集,说明6 666.7 m2散放1处烟蚜茧蜂和1.33 hm2散放1处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效果均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2 666.7 m2以内散放1处烟蚜茧蜂,随着密度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渐增加,在2 666.7 m2散放1处烟蚜茧蜂效果最佳,而后随着密度的增加控制效果逐渐衰弱。4 666.7 m2以上散放1处烟蚜茧蜂控制效果降低,结果趋于平稳。

通过在不同散放密度条件下探讨烟蚜茧蜂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明确烟蚜茧蜂最佳散放密度,为进一步完善、推广烟蚜茧蜂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烟蚜茧蜂田间防治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王太忠.烟蚜的优势天敌烟蚜茧蜂[J].烟草科技通讯,1979(2):59-62.

[2] 任广伟,秦焕菊,史万华,等.我国烟蚜茧蜂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0(1):27-30.

[3] 陈家骅,官宝斌,张玉珍.烟蚜与烟蚜茧蜂相互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6,3(1):8-12.

[4] 吴兴富,邓建华,黄江梅,等.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选择性寄生及雌蜂年龄对后代性别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3,9(2):31-34.

[5] 孟庆雷,李甲林,巫后长,等.烟蚜与其天敌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上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4):348-351.

[6] 孟庆雷,孙学勤,张海军,等.烟田生物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7,24(1):54-57.

[7] 吴兴富,赵立恒,魏佳宁,等.烟田烟蚜茧蜂的活动规律及其对烟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327-330.

[8] 李明福,张永平,王秀忠.烟蚜茧蜂繁育及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