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开 王兴伟
摘要 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地整地、切条扦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留种等方面总结了藜蒿标准化种植技术,以期为嵩明县藜蒿标准化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藜蒿;标准化;种植技术;云南嵩明
中图分类号 S636.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085-01
藜蒿,又名芦蒿、水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怕旱,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1],具有清热利湿功效,清脆爽口,颇受市场欢迎,种植前景广阔。据测定,每100 g藜蒿嫩茎含蛋白质3.6 g、钙730 mg、硫胺素0.007 5 mg、磷102 mg、胡萝卜素1.39 mg、抗坏血酸49 mg、铁2.9 mg。
藜蒿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从多年种植实践来看,气温低于10 ℃时生长缓慢,15~20 ℃时长势良好,20~25 ℃时容易老化。嵩明县地处内陆,属典型的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混合型气候,平均气温14 ℃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 000~1 400 mm之间,坝区海拔在1 896~ 1 920 m之间,极端天气少,比较适合藜蒿生长。
嵩明县藜蒿种植历史悠久,2010年以前以散户零星种植为主,2012年后逐渐形成产业,开始大面积种植,发展势头良好。以杨林镇官庄村为例,全村有藜蒿种植户49 户,2017年种植面积达到15.33 hm2,产值逾300万元,按近几年种植实际测算,年产藜蒿7~8茬,产量约45 t/hm2,纯利润达到18万元/hm2,相较于其他叶菜类经济作物效益更好。因此,开展藜蒿种植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不仅能有效促进嵩明县藜蒿标准化种植,做大做强产业规模,还能在带动群众增收、丰富蔬菜品类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品种选择
品种可选用云南绿杆藜蒿。该品种较其他品种病虫害少、易管理、生长期短,正常每茬40~50 d,冬季每茬60~70 d,生产性能好,每年可生产7~8茬,第1~2茬产量略低,第3~4茬产量可达15 t/hm2左右,第8茬后植株开始退化,生产能力减弱,需重新栽种。
2 种植模式
露地栽培和大棚种植均可,露地种植周期长、商品率略低,但光合作用充分,藜蒿粗壮,品质好;大棚种植周期短、产量高、温度及水肥可控、管理方便,种植方式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确定。如需新建大棚,正常尺寸为高3 m、宽4.5 m,长度根据地块决定,同时配套建设喷灌设施,按2017年当地工价和物料价格测算,大棚建设(含喷灌设施)成本约为15万元/hm2。
3 选地整地
藜蒿种植对水肥条件要求高,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2];不宜种植在空气、水质、土壤受污染或离“三废”工厂、医院、生活区较近的区域。
整地时施有机肥或家畜肥7.5~12.0 t/hm2,均匀施于地表后翻耕,翻耕深度15~20 cm,使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细耙1次,使土壤团粒直径≤2 cm,便于生根;晴朗天气晾晒7 d,如天气状况不佳,可适当延长晾晒时间,达到杀菌、杀虫和土壤通风透气的作用。
4 切條扦插
4.1 切条
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种株,去除幼嫩部分斜切成长约10 cm的插条,插条上端保留1~2个饱满芽,用种量约为4 500 kg/hm2。切好的插条要存放于阴凉潮湿处,或用湿布遮盖,以保持植株活力。
4.2 扦插
一般选择在8月底或9月初进行扦插。扦插前挖种植沟,通常种植沟宽7~8 cm、深5~6 cm,种植沟宜平直,以保持藜蒿封行后田间通风条件。扦插株距2~3 cm、行距10 cm,覆土后浇1次透水,7~10 d扦插条萌芽,植株发芽前要连续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
5 田间管理
5.1 追肥
植株长到15 cm时追肥提苗,施用复合肥750 kg/hm2,均匀撒在植株根旁2 cm处,多频次、短时间喷灌清水,充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待植株长到20 cm时追施1次叶面肥,用量为300 g/hm2,兑水后均匀喷雾于叶面。每收割1茬,同量追肥。
5.2 控温
科学合理地控制棚内温度是增加藜蒿产量、提高藜蒿品质的重要措施。当天气持续高温或温度高于20 ℃时,应及时打开大棚两侧通风口;入冬后或气温骤降低于10 ℃时,应及时关闭通风口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以维持藜蒿正常生长所需温度。
5.3 土壤保护
为降低土地利用强度,恢复地力,增加有机质含量,除了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其他叶菜类作物进行轮作。通常5—6月种植叶菜,8—9月采收,叶菜采收后再种植藜蒿。与其他叶菜轮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叶菜和藜蒿均能赶上上市利好期,可有效增加收入。
6 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田间管理,充分利用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确保用药安全。在农业防治上,一是科学选种留种,通过品种选育或选择长势良好、茎叶粗壮的植株留种,扦插前剔除病苗、虫苗和弱苗,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二是加强田间管理,通过采取合理控温、通风透气、科学浇水、高效施肥、及时排涝、科学用药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4]。在物理防治上,利用黄板、性诱剂等诱杀害虫,降低病虫害损失和用药风险。适时进行化学防治,霜霉病选用25%烯酰吗啉800~1 0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1 500倍液防治;蚜虫选用25%噻虫嗪5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000倍液喷雾防治;串皮虫选用70%灭蝇胺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宜早不宜迟,同时应适当增加农药安全间隔期。
杂草通常发生在第1~2茬封行前,杂草量不多,无需使用化学除草剂,人工拔除即可;第3茬以后杂草较少。
7 采收
当藜蒿植株长到40~50 cm且顶端心叶尚未打开时,贴近畦面收割[5]。收割后通常按4∶1的比例去除藜蒿木质化部分,可食用的幼嫩部分为10~15 cm。分级扎把后经过8~12 h软化,即可上市。
8 留种
一般在露地上留种,露地上的藜蒿植株光合作用充分、木质化程度高、易成活。通常种植在露地上的藜蒿经过90~120 d的生长,株高可达1.5~2.0 m,去除顶端幼嫩部分切成长10 cm的插条进行栽种。
9 参考文献
[1] 杨红.西昌地区野生藜蒿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2):88-89.
[2] 李汉霞,汪淑芬,王孝琴,等.武汉蔡甸区蒌蒿(藜蒿)高产高效栽培[J].中国蔬菜,2009(9):39-41.
[3] 汪李平,杨静.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藜蒿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7(22):15-18.
[4] 韩群营,汤长征,徐波.藜蒿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控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7(8):18-19.
[5] 何永梅,李建国.藜蒿人工高效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