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显国 王广宇 付永生
摘要 介绍了龙葵杂6号向日葵的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从选茬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種植户生产实践参考。
关键词 向日葵;龙葵杂6号;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黑龙江青冈
中图分类号 S565.5.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040-01
龙葵杂6号向日葵在青冈县种植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通过研究发现,该向日葵品种表现出了抗病、高产、稳产的特点,适宜青冈县种植。现将龙葵杂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产量表现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在各适宜乡镇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产量分别为2 649.0、2 754.0、2 479.5、2 823.0 kg/hm2,较对照品种龙葵杂1号分别增产籽粒253.5、343.5、318.0、381.0 kg/hm2,增幅分别为10.58%、14.25%、14.71%、15.60%。2017年产量最高地块达到3 196.5 kg/hm2。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是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制雄性不育系“86-1A”为母本、同型恢复系R5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种,2005年7月经全国向日葵鉴定委员会鉴定推广。生育期97~102 d,生育期活动积温2 150 ℃。株高150~180 cm,茎粗2.1 cm,无分枝,花盘直径20 cm,平盘。结实率80%以上,籽实黑色,卵圆形,百粒重6.0 g,籽仁率71.5%,籽仁含油率59.36%。经田间鉴定,该杂交种抗霜霉病、黄萎病、菌核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发病程度为1级,菌核病发病程度为2级。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茬整地
向日葵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中等及以下地力均可种植,以偏碱性土壤为宜,适宜在pH值为6.5~8.0、有机质含量大于2%且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种植。一般以玉米茬、小麦茬等为主,向日葵种植采取4年以上间隔轮作[1]。
秋季整地多以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多功能整地机械为载体,松、翻、耙、压相结合。如春整地,结合整地起垄一次性完成,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并在起垄后及时镇压,垄宽65~67 cm,达到待播状态。
3.2 种子处理
开始要试种,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首先在播种前应晒种1~2 d,然后用28 ℃左右的温水浸种15 h,或用50 ℃温水浸种4 h,最后捞出后控干水分,放在18 ℃左右的室内催芽。当70%以上的种皮开口露芽时即可播种[2]。
3.3 适时播种
向日葵播种应该在终霜期后进行,青冈县一般年份在5月中下旬开始播种,依品种特点适时晚播,播后及时进行镇压。保苗密度在33 750~37 500株/hm2之间,以利于通风透光。
3.4 田间管理
一是补苗。出苗后及时检查,发现断苗后及时补苗。二是定苗。当植株长出4片真叶时进行定苗,每穴留1株壮苗。三是中耕。整个生育期要进行2~3次中耕,第1次在苗出齐后浅耕,结合最后一次中耕进行追肥培土。四是施肥。有条件的地方施入优质农家肥22.5 m3/hm2作底肥,施磷酸二铵150~180 kg/hm2、硫酸钾90~120 kg/hm2作种肥[3]。在现蕾前追施尿素105~150 kg/hm2和硫酸钾105~120 kg/hm2。五是打底叶、去侧枝。当底部叶片发黄或有病斑时应及时掰掉,及时去掉发出的侧枝,以促进主茎发育。六是辅助授粉。向日葵开花初期,在地块的中间位置放置3个蜂箱进行蜜蜂辅助授粉[4]。
3.5 病虫草害防治
在菌核病发病初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在向日葵褐斑病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同时喷洒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每隔10~15 d用药1次,连续防治2次。在向日葵黑斑病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在苗期害虫发生时,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30%啶虫脒微乳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向日葵螟虫产卵盛期在田间利用悬挂赤眼蜂卡来防治向日葵螟虫;也可采用苏芸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成1 500倍液喷在花盘内防治。苗前封闭除草,在播种后出苗前用25%恶草灵乳油6.0~7.5 kg/hm2兑水喷雾封闭处理。
3.6 适时收获
当向日葵茎杆变黄、叶片由绿色变成黑褐色、籽实饱满、外皮坚硬时开始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脱粒,并摊平晾晒。
4 参考文献
[1] 段维,赵刚,柳延涛,等.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0):165-166.
[2] 王静,黄绪堂,王文军,等.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标准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8):24-27.
[3] 王文浩,郑洪元,刘文俊,等.食用向日葵晋葵1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5-56.
[4] 刘继霞,山军建,曾宝安,等.向日葵新品种LD500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62-2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