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两优900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8-12-21 12:36朱成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超级稻栽培技术

朱成东

摘要 Y两优900是目前金湖县银涂镇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之一,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Y两优900产量的4个主要构成因素与产量成正相关,有效穗数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产量达显著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成负相关,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育壮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施肥、科学调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内容,以供種植户参考。

关键词 超级稻;Y两优900;产量构成因素;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033-02

Y两优900是由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以超级杂交稻骨干不育系Y58S为母本、籼粳交选育的感光型强优恢复系R900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重点苗头组合,是通过进一步塑造动态理想株型和扩大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而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201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5034),201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

2015年,银涂镇试种5 024 hm2,平均产量11 175 kg/hm2,较银涂镇大面积种植的丰优293增产10.1%以上,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20 hm2,平均产量11 250 kg/hm2,较丰优293增产10.4%,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株型松散适中,叶色浓绿,叶片着生角度小,上3张叶片挺直、微凹,茎秆粗壮、坚韧且富有弹性,后期茎叶功能强,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偏弱,生长旺盛,穗型大,抽穗整齐,熟期落色好。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适口性好,商品性极佳。生育期148 d左右,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中感稻瘟病、稻曲病,抗高温、耐低温能力较强。2018年银涂镇将Y两优900列为中籼稻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之一,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为探讨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对产量的作用,本文对其产量结构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了解各产量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增产途径,其目的是为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促进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产量结构分析

2017年在银涂镇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地力、不同产量水平的30块田,进行产量结构考查和产量实割测产,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分析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作用的大小。

1.1 产量构成因素田间调查结果及变异系数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穗数为162.01万~228.02万穗/hm2,平均196.51万穗/hm2,变异系数8.32%;每穗总粒数变幅为264.6~327.9粒/hm2,平均为307.7粒/hm2,变异系数为6.71%;结实率变幅为76.4%~84.9%,平均为79.7%,变异系数2.88%;千粒重变幅24.1~25.8 g,平均为24.7 g,变异系数1.93%;产量变幅为8.93~11.66 t/hm2,平均为10.73 t/hm2,变异系数6.38%。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8.35%、6.71%、6.38%,说明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以及产量的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相对较小。

1.2 产量结构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成正相关,其相关程度的大小为有效穗数(0.501 8)(P<0.01)、每穗总粒数(0.402 1)(P<0.05)、结实率(0.180 2)、千粒重(0.093 4),其中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分别达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但不显著。各因素间,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成负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成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千粒重均成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成正相关关系。

2 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Y两优900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中以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因此,Y两优900在银涂镇高产栽培应以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为主,确保足穗、大穗,同时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技术途径,发挥该品种穗大粒多的内在优势,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促进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实现高产稳产目标。

2.1 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播期一般在5月1—3日,不宜过早,以防抽穗期遇高温热害,影响穗型及结实率;为确保安全抽穗,也不宜晚播,以防抽穗灌浆初期遇低温,影响抽穗灌浆,降低结实率、千粒重。采用肥床旱育秧技术方式,培育适龄带蘖壮秧。壮秧标准:秧龄35 d左右,叶龄6.5叶左右,单株绿叶数6张,苗高20 cm,单株带蘖2~3个,次生根20~30条,无病虫害。选择地势高爽、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苗床,在播种前用旱育秧苗床专用肥培肥苗床。播种前先晒种1~2 d,用恶线清药剂浸种消毒,采用日浸夜露法浸种至破胸时落谷。由于Y两优900分蘖力偏弱,大田用种量不少于11.25 kg/hm2、秧田150 kg/hm2。播前浇足底水,播后盖籽、淋透盖种土、化除、盖膜。出苗期保温保湿,防高温烧苗,一叶一心期揭膜炼苗,早施“断奶肥”,施优质尿素60~75 kg/hm2,移栽前4~5 d施“送嫁肥”[1]。

2.2 提高栽插质量,栽足基本苗

Y两优900品种因分蘖力偏弱,栽插密度不足会造成有效穗数不足,从而影响产量。因此,要狠抓栽插质量,插足基本苗。采用宽行窄株法栽植,规格为32.5 cm×14.5 cm,插植21万穴/hm2,每穴2粒谷苗,基本苗80万~100万株/hm2。移栽时要栽浅,分蘖节入土2~3 cm,有利于秧苗早发根分蘖[2]。

2.3 科学施肥

按照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施好穗肥的原则进行配方施肥,以施纯氮225~255 kg/hm2为宜,氮、磷、钾肥比例为1.0∶0.6∶1.0,其中氮肥基蘖肥∶穗肥为6∶4。基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碳酸氢铵300 kg/hm2,促进秧苗返青分蘗。分蘖肥在移栽后5~7 d施尿素105~135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之后看苗施肥促平衡,施尿素45~75 kg/hm2(不缺肥可不施)。重施穗肥,第1次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5~4.0叶时施尿素135~150 kg/hm2、45%复合肥225 kg/hm2,促进颖花和枝梗分化;第2次为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2.0叶时施尿素75~90 kg/hm2,减少小花退化。在孕穗、破口抽穗期结合防治病虫害每次喷施磷酸二氢钾1.5~1.8 kg/hm2,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3]。穗肥是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键性肥料。穗肥施用应依据群体叶色而定,施用时叶色必须落黄,如果未落黄则应推迟并减量施用,如果叶色提前落黄,则穗肥可提前施用并适当多施。

2.4 科学调水

移栽时薄水栽插,栽插后保持一定水层,以利返青活棵。活棵后至有效分蘖临界期采用浅水勤灌,即灌1次浅水层(2~3 cm),保水3~5 d,以后让其自由落干,土壤湿润1~2 d,再灌1次浅水,如此周而复始,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利于田间秸秆还田土壤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210万个/hm2时,开始排水搁田,采取多次轻搁的方法,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和防止倒伏,搁田到群体叶色褪淡落黄。孕穗扬花期田间要灌水建立浅水层,并保持不断。灌浆期,采取间歇灌溉,干湿交替,干干湿湿到黄熟,以利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收割前7~10 d断水,确保活熟到老,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4]。

2.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病虫害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秧田期主要防治好稻蓟马、灰飞虱、二化螟、大螟,大田期主要防治好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依据当地的病虫害情报做到及时用药防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用30%苯甲丙环唑300~375 mL/hm2或15%井冈·丙环唑600 g/hm2兑水600 kg/hm2喷施稻株中下部2次,预防稻曲病用12.5%氟环唑600~750 g/hm2于破口前5~7 d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预防稻瘟病于水稻破口初期用75%三环唑300~450 g/hm2喷雾防治,抽穗后遇连阴雨天气用上述药剂再防治1次稻瘟病和稻曲病。螟虫选用长效药剂10%四氯虫酰胺600~750 g/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稻飞虱用25%吡蚜酮300~375 g/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

杂草防除,旱育秧苗床在播种盖籽洒水后,用42%丁草胺·噁草灵(新野)乳油1 650 mL/hm2兑水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移栽大田于移栽后5~7 d,结合追施分蘖肥用22%乙·苄300~375 g/hm2拌肥撒施,施药后田间保持3~5 cm水层5 d。

3 参考文献

[1] 林建军.两优616作烟后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5,21(2):83-84.

[2] 周先红.杂交稻Y两优90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5,29(2):204-205.

[3] 吴茂力,吴万义,匡应龙.水稻品种绵香576产量构成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0,12(29):108-109.

[4] 李咸泽.山地中低产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43-44.

猜你喜欢
超级稻栽培技术
我国超级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3.5亿亩
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
袁隆平 回应减产
超级稻新增18个品种
2009年全国超级稻种植面积再创新高
南方超级稻-免耕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