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萍,李耀红,高凤伟
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宿州,234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业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零售业对经济活动各因素反应的灵敏度高于其他行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晴雨表[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居民消费需求量的具体反映 ,社会消费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水平提高,财政收入也随之提高,此外,财政收入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消费环境,对扩大社会公益事业有显著作用。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研究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机制,为促进社会消费提供参考。
国内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研究,大多以预测为目的拟合统计模型,如:王志坚等利用ARIMA模型对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预测[2];鉴于经济数据随机干扰的影响,潘冬等利用灰色预测法对未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预测[3];罗中德等利用指数平滑法对2011—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做了预测分析[4];桂文林等引入贝叶斯季节调整模型,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指数增长趋势[5]。目前也有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经济变量的分析,如:杨新洪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商品销售额有较强的相关性[6];郑小玲从人口因素的角度分析了人口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7]。
综上所述,学者们主要研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趋势变化,或仅考虑某一个因素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关系。鉴于当前中国经济急须调整发展结构,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本文立足于安徽省消费、经济及财政现实状况,利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财政收入、经济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宏观指标,因此我们采用安徽省GDP度量其经济发展水平,采集社会消费品零售(TRC)总额年度数据衡量社会总消费水平,采集财政收入(GOV)年度数据,时间从1978—2016年,数据来源均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以不同年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GDP所得比重可得到图1。2016年中国TRC占GDP比重是0.447,由图1可以看出,与国家水平相比,安徽省TRC占GDP的比重略低,且从图形上可以看出,1978—1995年安徽省TRC占GDP比重逐步下降,1995年后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安徽省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图1 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
以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除以GDP所得比重可得到图2。从图2可以看出,安徽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是以1995年为分段点,1995年之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1995年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结合图1的分析,说明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财政收入的年度数据分布趋势有一定正相关关系。
图2 安徽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对安徽省GDP、TRC和GOV三个序列取对数,分别记为lnX、lnY和lnZ,并运用SPSS软件作出散点图矩阵(见图3)。由图3可知,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两两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下面将对三者进行实证分析。
图3 LTRC、LGDP和LGOV的散点图矩阵
ADF检验用来检验序列的平稳性,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对原始变量取对数,然后对取对数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假定任意AR(p)过程,检验方程为:xt=ρxt-1+β1xt-1+…+βp-1xt-p+1+εt
若ρ=0,则序列xt非平稳。利用Eviews 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中DlnX、DlnY和DlnZ是序列lnX、lnY和lnZ做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从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DlnX、DlnY和DlnZ为平稳序列,即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为检验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可以采用EG检验法。协整分析由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当变量之间存在波动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8]。假定自变量为x1,x2…,xk,因变量为y,则可建立回归模型:
表1 ADF检验
如果残差序列{εt}是平稳序列,则称自变量序列与因变量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8]。协整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这里,以LTRC为因变量,LGDP和LGOV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表2。
表2 协整检验
由表2可知,常数项不显著,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系数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调整R2为0.998,说明拟合效果很好,由此可建立lnX、lnY和lnZ的回归方程:
lnYt=0.716lnXt+0.231lnZt+et
由回归方程可知,1978—2016年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各增加1%单位,将引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0.716和0.231个单位。同时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较大。对上述回归方程中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残差序列在1%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认为残差序列是{εt}平稳序列,这说明虽然LTRC、LGDP和LGOV是不平稳序列,但以这三个变量做回归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结合表2可知,LTRC、LGDP和LGOV同阶单整,故可认为在长期LTRC、LGDP、和LGOV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3 残差平稳性检验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证明LTRC、LGDP和LGOV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没有考虑到短期波动关系。Hendry和Anderson在1997年提出误差修正模型,作为协整分析的补充模型,描述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ECMt-1是上期的误差项。
dLTRC=0.063+0.470dLGDP-0.535e(-1)根据上述模型,利用Eviews 6.0软件可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误差修正模型
从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短期动态关系,而财政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短期关系不显著。从系数来看,经济增长当期每增加1%,会增加0.4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负反馈的修正机制。上期的误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期波动的调整幅度较大,每单位调整比例-0.535。
Granger因果检验可用于检测序列X是不是导致序列Y产生的原因,如果序列X无助于预测另一个序列Y,则说明X不是Y的原因。检验原假设H0:X不是引起Y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H0:β1=β2=…=βk=0
根据以上原理,运用Eviews软件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
表5 Granger检验
由表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DLGDP不是DLTRC的Granger因、DLTRC不是DLGOV的Granger因和DLTRC不是DLGOV的Granger因原假设,说明经济增长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Granger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因。根据检验结果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在上期增加会导致下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社会消费的增长有助于预测经济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政府财政收入存在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会导致财政收入的增加,但财政收入的上期增加对社会消费品下期增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与上一小节误差修正模型的结论一致,即财政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短期关系不明显。
本文利用1978—2016年安徽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探讨安徽省LTRC、LGDP和LGOV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得到了三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中短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财政收入有单项促进作用,但反之作用不显著。
第二,经济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短期动态关系,而财政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短期关系不显著。从系数来看,经济增长当期每增加1%,会增加0.4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第三,长期内,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显著正影响,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各增加1%单位,将引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0.716和0.231个单位,且经济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较大。因此财政收入虽然在短期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作用不明显,但在长期却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其一,促进居民消费,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财政收入的单项促进作用,即提高地方政府批发和零售税收收入水平,提高批发和零售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改善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其二,应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与社会消费的相互促进关系说明消费的增加将导致下期经济的增长,地方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提高,社会消费随着增加,应利用好经济增长与社会消费的互反馈关系,加速地区经济发展。
其三,为了发挥财政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长期促进作用,政府应利用财政收入完善市场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利用财政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防范风险能力,提高现期消费水平。根据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收入决定。大多中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而消费倾向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预期导致,政府部门长期内,应运用财政收入逐步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民生提供有力保障,进而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高,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