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共生系统刍议

2018-12-21 01:41:28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共生环境系统

陈 亮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 310018)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先从生物领域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物种之间利用彼此的特性在一起生活的现象就是共生。随着共生理论和方法的普及和应用,逐渐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主要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等。共生是以共生单元为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形成生物共同体,在外在要素的驱使下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共生网络。因此,共生理论运用于企业发展时,企业需要考虑活动所带来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影响。

一、国内外对共生理论的研究综述

企业共生组织是在共生系统中作为共生单元的企业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或者互补所形成的组织内外部资源配置效率直接或间接的提升,这种改进既能直接推动企业效益增长,又能改善社会福利(高材林,1995)。Hannan和Freeman(1977)、Boons(2004)、Brings(2006)从共生单元的角度构建共生演化的理论模型,建立了衡量企业成长、变迁的标准,并定义了组织生态学的概念和提出了研究框架,从区域共生角度研究企业如何形成双赢。Chertow(2000)等人认为,空间布局、地理结构等因素有助于促进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形成共生网络。

不同规模和产业间的企业通过共生网络起到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庄晋财,2003)。企业内部创新网络随着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组织内部机制变迁并逐步趋于完善,与技术创新存在共生演化的关系(张伟峰,万威武,2003)。周浩(2003)通过建立多极创新动力模型,区域内部系统的烟花受到创新极之间的共生关系影响。这些研究更多是从定性角度分析,后来学者更多从量化角度对共生网络展开研究。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企业集群中分工形式形成的各种关系(李松龄,生延超,2007),以卫星式和网状式两种企业集群模式达到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周浩,2003)。同时,也有讨论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共生演化机制(林义成,等,2009)。庞博慧(2012)对中国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演化进行了实证,发现二者的共生模式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赵良杰等(2012)以博弈论和动态网络为分析基础,采用仿真与计量结合的方式构建社会网络和创新扩散的动态模型,分析创新扩散、网络整体收益和社会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

上述国内外对共生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区域环境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演进关系研究还比较少;二是国内对于共生的研究更多是从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来构建的,对同等规模企业间的共生研究文献很少;三是目前的文献更多集中于对共生模型演进的方式和稳定性分析,对于共生和创新的绩效关系研究比较少。

二、共生系统要素

(一)共生环境

以企业为主要组织的共生单元之间发生联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环境才能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共生环境是由包括除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一切因素组成。而这些因素对共生单元由于作用力大小和方向不一致,可以分为正作用、负作用和零作用,分别对应共生环境中正环境、负环境和中性环境。正作用对共生单元起到支持、激励的积极作用;负环境对共生单元起到延迟、抑制的消极作用;中性环境对共生单元既无正作用也无负作用。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共生单元以改善、创新渠道作用于共生环境,共生环境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来改变共生单元的行为方式。

(二)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按照一定的作用方式达到的相对均衡状态,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及与共生环境间进行资源、信息和能量交换方式的频率、强度和合作方式。共生模式的变化主要根据行为方式和组织化程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按照行为方式可以分为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根据组织化程度可分为偶然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表1 共生模式间的组合方式

(三)共生网络

共生网络是在共生环境的约束和政府协调引导下,共生单元基于资源利用、价值共享、资本有效运作、人力资本与技术充分融合,实现商业生态经济中各要素的最大化效益而组成的经济网络化组织。

Mirata(2005)以生产要素、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换、利用和共享为前提,研究区域内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长期共生关系,其网络化目标是为区域形成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在此基础上,杜朴(2009)认为,工业产业链、工业共生网络、工业共生体都是以共生网络关系存在的企业集合。随着学者对共生网络的不断研究深入,共生网络的内涵及延伸被不断丰富和拓展,产业共生网络概念随之产生。产业共生是指产业内共生单元因资源共享或资源互补而形成的共同体,能够提升产业内部的效益,促进内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推动产业发展。产业链共生网络则是产业内部各共生单元之间产生关联,进行技术、资源间的共享式发展,使产业系统内部各种资源充分有效利用,最终达到资源消耗最小化、资源使用率最大化,且生产力仍不低于原系统的一种复杂共生系统。

(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网络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组成了区域创新的共生系统,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式反映了共生系统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在这四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的最基本要素,是共生系统存在的基础;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进行资源、物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和平台,是共生系统的重要外部组成部分;共生网络是共生系统内部的复杂系统;共生模式是关键,是因为通过共生模式能确定共生单元之间的复杂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能确定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间的影响和贡献度,同时还能反映出共生网络对其他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结语

如今,共生系统研究的方法在价值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等多个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共生作为一种跨界的研究方法论,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差异性的事物关系间的分析和应用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对于同质性事物的描述和分析也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但应用和实证领域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共生环境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工业设计(2022年8期)2022-09-09 07:43:20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WJ-700无人机系统
ZC系列无人机遥感系统
北京测绘(2020年12期)2020-12-29 01:33:58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