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亚 巩颖 何婷
摘要:目的 提高中药饮片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并为临床中药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以下简称“本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对2013-2016年中药饮片的临床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饮片年处方数量、年销售额均逐年增加;每年度临床用量排序前20位的中药饮片有13种重合;临床用量排序前20位的中药饮片依次是补益药、清热药、活血药、利水药。结论 本院中药饮片的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中药饮片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推动临床中药学工作开展。
关键词:中药饮片;用药分析;精细化管理;临床药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30
中圖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0-0127-03
Analysis on Use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in 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2013-2016
LIU Wen-ya, GONG Ying, HE Ting
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refined pharmacy management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clinical use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TCM pharmacy. Methods Pharma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hospita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osage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from 2013 to 2016. Results The prescription number and annual sales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or each year, 13 out of the top 20 TCM decoction pieces showed overlap; the top 20 TCM decoction pieces in ranking were tonifying medicine, clearing-heat medicine, 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 medicine, and diuretic medicine.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use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in our hospital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Refined pharmacy management of pharmacy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TCM pharmacy.
Keywords: TCM decoction pieces; medication analysis; refined pharmacy management; clinical pharmacy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中药饮片处方数、使用量逐年递增。为准确掌握本院中药饮片的使用情况,严格中药饮片精细化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兹就本院2013-2016年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本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HIS)。统计2013-2016年本院中药饮片年处方数、年销售额、单品种饮片用量等信息,并采用Excel2016软件进行分析,其中中药饮片功能分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2]、《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方数量及销售额
本院中药饮片品种基本保持稳定,品种数维持在631~658个,能够满足临床需求。随着业务量的增长,本院中药饮片年处方数量和销售额逐年递增,2013-2015年增长较为迅猛,处方量由46.02万张增加到56.48万张,销售额净增长44.89%,2015-2016年增长速率有所放缓,详见表1。
2.2 临床使用量
2013-2016年,有13种中药饮片连续4年使用量居前20位,其中黄芪、茯苓、当归用量连续4年居前3位,详见表2。
2.3 分类使用情况
补益药占较大比例,其次是清热药和活血药。以2015年为例,排名前20位有9个补益药。详见表3。
另外,不同科室、不同季节的中药饮片使用情况也存在一定规律。随机调取本院临床科室2016年度中药饮片处方,每季度抽取1000张,全年共计4000张。结果发现,使用补益药的科室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肿瘤科、脾胃肝胆科、妇科、脑病科、周围血管科等;活血药使用集中在脑病科、心血管科、骨科、妇科等;清热药使用集中在呼吸科、儿科。第一、四季度清热药、活血药、补益药使用量较大,是因呼吸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与这2个季节关系密切。又因民众习惯于冬令进补而达到养生健体目的,故第一、四季度补益药的用量也有所增加。
3 讨论
补益药在临床的使用量最大,再次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健康养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现代研究认为,多数补益药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部分补益药还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防治免疫功能低下、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2可知,活血化瘀药丹参的临床用量较多,排名较为稳定。丹参主要含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等,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抗凝血,抗血栓,降血脂[4]。正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本草正义》有“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达脏腑而化瘀滞,外利关节而通脉络”,说明丹参活血祛瘀的适应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科瘀血阻滞病证。
另外,自2014年开始,安神药酸枣仁临床用量增加。酸枣仁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的功效。经典方剂酸枣仁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均以酸枣仁为主药,有养心益肝、滋补安神功效。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重或诱发各种精神疾患如焦虑、失眠、抑郁等。吴巧敏等[5]研究显示,生酸枣仁、炒酸枣仁、酸枣果肉对对氯苯丙氨酸失眠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均有改善作用,其镇静催眠的同时对神经细胞还有保护作用。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临床常用炮制品种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根据药典规定,半夏内服一般用炮制品。但表2显示,本院生品半夏使用量已超过炮制品。其应用主要配伍扶正祛邪、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如黄芪、胆南星、沙参、天冬、何首烏、补骨脂、干蟾皮、守宫、紫草、丹参、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肿瘤已成为本院肿瘤科的一大特色。生品半夏应用历史久远,《内经》即有用半夏秫米汤治疗痰湿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记载。考证当时炮制技术不健全,方中半夏应为生半夏。1972年甘肃出土成书于东汉以前的《武威汉代医简》也有使用生半夏的记载[6]。近现代将生品半夏用于临床也很多,如有报道应用大剂量生品半夏(15~45 g先煎45 min以上)治疗恶性肿瘤16例取得良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及中毒现象发生[7];山西名老中医李可临证用生品半夏剂量常在30 g以上[8]。
4 小结
通过对2013-2016年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本院中药饮片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患者信赖,尤其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及健康养生方面具有优势。
另外,本院应用生品半夏治疗肿瘤及相关疾病已成为一大特色。如何有效管理毒性品种成为衡量中药饮片药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指标,因此,日常工作中应首先特别重视含生品半夏处方的规范调配,建立生品半夏专用台账、专用登记账册,做到账物相符,日清月结,账目管理清晰可溯;其次,应加强代煎患者处方的调剂质量,做到剂量称量准确无误,保证不出现毒性品种相关的差错事故。
总之,做好药房精细化管理,能促进中药饮片合理使用,保障临床供应,切实贯彻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同时为临床中药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3]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颜正华.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6.
[5] 吴巧敏,赵艺初,韩艺凡,等.生酸枣仁、炒酸枣仁、酸枣果肉对PCPA失眠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 22(5):72-75.
[6] 冷伟,闫亚超.生半夏临床应用刍议[J].四川中医,2013,31(8):52-54.
[7] 张成铭.大剂量生半夏治疗恶性肿瘤16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6(9):109.
[8] 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