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
清晨6时,二三十名群众演员坐在横店旅游大厦酒店大厅内,一个接一个地等待化妆师造型。在横店,多数“横漂”也要看老天爷吃饭。“天气好的话,剧组才会拍外景,需要更多的群演。”一名身着平民戏服正在化妆的群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样的群演需求量虽然不多,但已经能给一小撮人带来希望。自从明星“天价片酬”引发税收风波以来,许多影视作品制作方都采取观望态度,按兵不动似乎最为保险。横店作为中国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户外影视基地,无疑受到牵连。
一天收入3000元
张海龙在横店待了11年。作为资深“横漂”,他已经是一名特约演员,曾参演电影《新少林寺》,现在一天能收入3000元人民币。见到《环球时报》记者时,张海龙正在准备下午的戏份。在这部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烈火战马》中,他扮演一个无商不奸的老板。由于40岁的他比剧中人物要求的年龄小很多,张海龙需要贴上一个浓浓的胡子,“这样显得年龄感更大”。
谈到横店今夏遭遇的冷清,他叹了口气:“很多大的影视公司,拍过的、已经剪好的(戏)后来都推迟,我知道他们内部的账一直有在查。所以就是戏要么拍不了,要么拍了上不了,很多制作人和老板望而却步。不知道风是什么样的,这个钱投出去,会不会打水漂。”有媒体称,今年横店影视城的收入下降42%。
几位业内人员都对记者表示,这次的风波对中国影视行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良性开端。“我觉得演员片酬如果降下来的话,对于整个戏的制作会有提升,比如道具、置景。”一位在横店演戏多年的老演员认为,中国影视作品的质量在明星演员片酬整顿后会有所提升。
一些更人性化的服务也在横店的剧组内出现,“最早都是剧组放饭,大家拿着饭盒蹲在地上吃。最近能见到好的休息区和就餐环境了。这些会让这个行业更人性,更让人心暖。”张海龙补充道。
“横漂”有6万多人
尽管横店今年遭遇22年以来最大危机,但仍有年轻人不断从全国各地赶往这个或许能实现他们演员梦的小镇。据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介绍,目前登记注册的“横漂”演员有6万多人。去年,演员公会共向294个剧组提供临时演员68.8万人次。
21岁的杜秋和19岁的方志强第一次在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见面。长相稚嫩的两人是在百度贴吧“横店吧”认识的。吧里有许多关于“横漂”的帖子,详细到教你如何从义乌站以最廉价的方式乘车到横店。“从高中时就想过来横漂,现在到了义乌,很迷茫。是不是横漂的人刚到这都有这种感觉,没有人跟你交流,没有人一起,总感觉身边少了点什么……希望每一个来横漂的人都能有一种到这就像到一个家、一个团体的感觉。”杜秋在凌晨4时到达义乌后在“横店吧”里发了这样一条帖子。很快就有人泼冷水:“梦想照进现实,横店实现不了你的梦想。”一位吧友在帖子下回复他。但多数是和杜秋一样对横店充满期待的伙伴,他们一起在帖子下面打探租房信息。
方志强对自己能在横店坚持多久表示怀疑,“看能不能坚持吧,可能到过年”。两人兴奋地坐在演员公会门口的长椅上谈论着想演的角色,只要拿到“演员通行证”,他们就拥有在横店影视城从业的资格了。
《延禧攻略》效应
拿到通行证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接到群演的戏,这就需要周海这样的演员管理经纪人来负责他们在剧组的一切事务。谈及今年横店夏天遭遇的“寒流”,周海持积极态度:“最低的时候也有22个剧组。冷清的原因是‘网大多了,电视剧少了,相对来说,用人量就会少。”
“网大”即网络大电影的简称。由于制作周期短、投入资金相对较低、播出平台快,很容易立刻见到收益,因此也成为横店影视作品的“主力军”。在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拍摄的网络剧《延禧攻略》为横店打了个很响的广告。明清宫苑因此吸引到最多游客,宫内到处悬挂着主演的海报。
《延禧攻略》播放版权已卖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登上谷歌全球电视节目热搜榜第一名。这给横店影视城日后挑战好莱坞品增加信心。“我们也想走出国门,学习好莱坞,横店以后肯定要对它做一个挑战。”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影视管理事业部影管公司总经理陈明英对此很有信心。
《纽约时报》近期撰文描写明清宫苑,说它的逼真程度与北京故宫相比令人惊讶,甚至感叹“横店的电影制作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的界限,在这一点上,横店影视城可以说比地球上其他地方做得更好”。
“我们大概冷了一个半月,9月开始回暖,10月基本正常。横店现在很火爆。”陈经理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今年1月至11月,在横店拍摄的剧组数量达到345个,预计年底能够实现400个影视剧作品的拍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