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佳
(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华法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香豆素类抗凝药。该药多被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受药物代谢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患者的病情、饮食状况、采取的治疗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限制了华法林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为了促进华法林的临床合理应用,本次研究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患者使用华法林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1月至11月期间在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115例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74例,女性41例;其年龄为27~86岁,平均年龄为(72.0±10.7)岁。
对2016年1月至11月期间在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这些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原因、华法林的初始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导致其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这些患者中,因出现心房颤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115例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原因
这些患者华法林的初始用量为0.5~7.5 mg/d,其华法林的平均初始用量为(2.45±0.81)mg/d。在这些患者中,有26例患者的INR>3.0,所占的比例为22.6%。详情见表2。
表2 115例患者进行INR监测的结果
这些患者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期间,有29例患者出现出血性不良反应,其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2%(29/115)。在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的这29例患者中,发生脑出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为3.4%(1/29),发生腰大肌出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为3.4%(1/29),发生尿潜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为93.1%(27/29)。在这29例患者中,发生尿潜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发生脑出血、腰大肌出血的患者所占的比例(P<0.05)。
在这29例患者中,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进行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未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进行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P<0.05)。华法林的初始用量为7.5 mg/d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华法林的初始用量为0.5 mg/d、2 mg/d、5 mg/d的患者所占的比例(P<0.05)。详情见表3。
表3 导致29例患者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期间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Sconce的研究发现,VKORC1基因型的患者对华法林的需求量显著高于GA基因型的患者和AA基因型的患者。AA基因型在华人和高加索人中的分布比例有所差异。据调查,华人中AA基因的纯合子占总人数的82.1%。华人患者华法林的初始用量应低于5 mg/d[1]。
本次研究纳入的115例患者华法林的初始用量为0.5~7.5 mg/d,其华法林的平均初始用量为(2.45±0.81)mg/d。这与Sconce的研究结果相符。这说明在为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逐渐增加华法林的用量。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测患者的INR来调整其华法林的用量。目前,临床上普遍认同当患者的INR为1.5~3.0时,其凝血功能较好,可显著降低其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在这115例患者中,INR的达标率为44.3%,多数患者的INR不达标。INR不达标的患者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期间极易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临床上应加强对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实施INR监测,不断地提高其INR的达标率,从而降低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出现心房颤动、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这115例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因。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其NIR的达标率较低。医生应熟练掌握华法林的用药适应证,根据患者的INR及时为其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以确保其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