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沈文彩,叶宣梅,潘素贞,周莲莲,江明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检验医学科,浙江 温州 325027)
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又名未成熟血小板,是巨核细胞转化为成熟血小板过程中的一种幼稚阶段,与成熟血小板(platelet,PLT)相比,其胞体更大,胞质颗粒更加粗糙,并且拥有更多的RNA,表达更多的P-选择素和糖蛋白,因此更加活跃[1]。国内外研究表明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可以反映骨髓生成PLT的能力,以此判断机体是否需要输注PLT[2-3]。
由于化疗或潜在疾病的作用,PLT减少症在癌症患者中相当常见[4-5]。现今临床指南上规定当PLT<10×109/L时需要进行PLT输注[6]。然而单一的PLT计数对临床医师提供的信息有限,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骨髓中PLT的生成情况[7]。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比较化疗患者中输注PLT与未输注PLT组的IPF%差异,探讨IPF%是否可以前瞻性预测患者是否需要输注PLT,以避免不必要的PLT输注,并评估输血后PLT的恢复情况。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化疗放射科住院患者186例,年龄18~80岁,男75例,女11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78例、肺癌28例、淋巴瘤20例、直肠癌12例、鼻咽癌10例、乳腺癌9例、宫颈癌9例、胃癌8例、肝癌6例、前列腺癌4例、卵巢癌2例、膀胱癌2例。各组癌症患者均为确诊且经过化疗后的患者。根据是否输注PLT将以上患者分为2组: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标本收集及检测 采集未输血组患者住院首日的静脉血2 mL加入EDTA-K2抗凝管中,并于2 h内完成检测。对于输血组患者,从住院首日开始连续2周每日采集静脉血2 mL加入EDTA-K2抗凝管中,并于2 h内完成检测,用于动态观察。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公司)上的网织通道检测PLT、IPF%及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8-9]。 (因为自动进入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标本不做网织通道,结果中没有IPF及IPF%;而且血小板不稳定,因此需要每日收集符合要求的标本,手工做网织通道,才可检测IPF及IPF%。)
1.3 仪器校正和质控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用配套校准品按校准程序校准,使结果和靶值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即中值质控PLT在(209±24)×109/L(血常规质控批号为82170811),低值质控PLT在(50±20)×109/L(血常规质控批号为82170810)。仪器每日测试前均做本底检测和质控,检测在质控通过后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用秩和检验分析2组结果的差异性,IPF%与PLT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利用ROC曲线对是否需要输注PLT进行预测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输血组与未输血组PLT参数比较 输血组PLT低于未输血组,而IPF%高于未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IPF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输血组和未输血组PLT参数特征比较[M(P25,P75)]
2.2 输血组患者IPF%对是否需输注PLT的预测分析 对输血组患者检测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发现当PLT下降到达低谷时,IPF%升高,通过输注PLT,PLT升高,IPF%下降,见图1。为了进一步确认IPF%与PLT的关系,将IPF%与P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有相关性(r=-0.63,P<0.001)。为了系统性分析IPF%是否可以预测是否需输注PLT,我们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发现IPF%的AUC为0.737,PLT的AUC为0.781,IPF%+PLT的AUC为0.783,且三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单纯IPF%或者IPF%+PLT对是否需输注PLT的预测性并没有比PLT更好。见图2。
图1 输血组患者PLT、IPF%动态变化曲线
图2 IPF%、PLT及两者联合对预测是否需要输注PLT的ROC曲线
IPF由外周血中较成熟PLT含有更多RNA、更年轻且功能更强的PLT组成[10]。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未成熟PLT有可能作为PLT减少症患者化疗后恢复的预测指标运用于临床,当PLT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的PLT被破坏,可以检测到IPF%的升高[11-13]。但鲜有IPF%用于预测肿瘤化疗后输注PLT的研究报道。而现今临床用血紧张,若能提前预测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制造血小板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PLT输注,将为临床医师指导用血提供参考意义。
在本研究中,输血组PLT明显低于未输血组,而IPF%高于未输血组。该结果表明化疗伴PLT减少的患者若检测发现IPF%升高,那么引起PLT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外周血PLT破坏过多,而并非骨髓造血障碍。已有研究表明,IPF%对临床医师判断PLT减少症患者的PLT活性是一个有用的临床应用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11]。我们进一步对输血组患者的PLT参数作动态分析,发现IPF%与PLT呈现相反变化关系。即当患者的PLT到达低谷时,IPF%到达峰值,反之亦然。该结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类似,这可能说明了PLT减少症患者体内有IPF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因此本研究再次验证了由于输血组的化疗患者外周血IPF破坏过多,因此骨髓代偿性生成IPF,导致IPF%升高。接着我们通过ROC曲线分析了IPF%预测化疗患者是否需输注PLT的有效性。IPF%的AUC和PLT及二者联合的AUC,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IPF%尚不能作为预测化疗患者输注IPF的标志性参数。若要运用该参数决定是否输血,尚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且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发现IPF%还不能作为一个可靠且独立的指标来预测PLT的恢复情况及是否需要输血[14-15]。
综上所述,本研究尚无法得出IPF%可以预测化疗患者是否输注IPF及评估PLT恢复情况的结论。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输血组患者出现PLT低谷时,IPF%升高达到峰值。同时IPF%明显受IPF输注引起的血容量变化的影响,在下一步研究中我们试图找到可以提示血容量变化的指标,如HCT等参数,联合IPF%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