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无机碳比例的影响

2018-12-20 02:54张旭博张崇玉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温带农田林地

李 雄,张旭博,孙 楠,张崇玉,徐明岗,冯 龙

(1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 550025;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081;4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德江 565200)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周转周期最慢的碳库,主要由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SOC) 和无机碳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 两部分组成,是继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之后的第三大碳库[1]。全球0—100 cm土壤剖面SOC的储量约为1220~1576 Pg,SIC的储量约为700~1700 Pg[2]。SOC和SIC的巨大库容决定了二者在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3]。

有学者对我国SOC和SIC储量的研究发现,0—100 cm土壤剖面SOC储量为83.8 Pg,SIC储量为77.9 Pg,且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SOC储量高于美国的SOC储量 (65.5 Pg)[4]。Wu等[5]对我国SIC储量的估计值为55.3 Pg,且该研究发现SIC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SIC的储量影响显著。Wang等[6]在新疆地区的研究发现,农田土壤中SOC和SIC的含量高于撂荒地。也有学者通过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云雾山等地区的研究发现,农田土壤中SIC的含量高于草地[7–8]。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将土地转化为农田有利于SIC的积累。

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以CO2为媒介转化为SIC[9],当前对SOC和SIC相互关系的研究极其缺乏,且研究结果不一。潘根兴等[10]研究发现,在干旱地区,由石灰性母质发育的均腐土、淋溶土、干旱土和雏形土的SOC和SIC呈现负相关关系。然而,在我国新疆焉耆盆地,SOC和SIC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1]。同时有学者在加拿大以及美国部分地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SOC和SIC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13]。因此,急需系统量化不同条件下SOC和SIC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碳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本研究旨在总结现有关于SOC和SIC研究的结果,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量化SOC和SIC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期为更好地理解碳循环、更准确地模拟碳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更精准地估计碳储量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搜集

为了系统地揭示SOC和SIC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等文献库对1990—2018年期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选取土壤碳库 (soil carbon pool,soil carbon stock),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 和土壤无机碳 (soil inorganic carbon) 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搜集。筛选文献采用以下标准:1) 文献中数据至少含有均值、标准差SD (或标准误差SE) 和重复数 3个要素,其中重复数至少为3次;2) 文献中必须包含SOC和SIC含量或其中一个数据以及总碳 (soil total carbon, STC) 含量 (STC =SOC + SIC);3) 文献中包含明确的土地利用方式 (草地、林地、农田等)。同时,还获取了每个独立试验站点的基本信息,包括气候类型、地理位置 (经度、纬度和海拔)、土壤类型、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和年均温等。

1.2 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用GetData Graph Digitizer 2.24软件进行数据提取,Excel2007统计整理数据,SPSS进行数据分析及Origin9.2进行作图,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显著性水平P = 0.05)。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土壤类型SOC和SIC的比例 (相互关系),对搜集整理后的数据按照气候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进行分类。按照各试验站点的降雨量大小,将气候区划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性气候区,青海、新疆、内蒙、陕西、甘肃气候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吉林、山东、河北、宁夏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土地利用方式包括草地、林地和农田;土壤类型包括棕壤、荒漠土和黑垆土。按照数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将所得数据分为0—20 cm和20—100 cm两个土壤剖面层次。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气候区SOC和SIC含量变化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0—20 cm土层草地、林地和农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20—100 cm 土层 SOC 含量草地 > 农田 >林地,且差异显著 (P < 0.05);0—20 cm、20—100 cm土层 SIC 含量草地 > 农田 > 林地,且差异显著 (P <0.05)。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土壤中SOC含量农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 (P <0.05),林地土壤中SOC含量最低;20—100 cm土层SOC含量无显著差异,草地和林地土壤中SI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的SIC含量(P < 0.05, 表 2)。

2.2 不同气候区SOC和SIC比例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0—20 cm、20—100 cm土层SOC/SIC均值 (标准差) 分别为0.70 (0.34)、0.50(0.24)(图1a和图1c)。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20—100 cm土层SOC/SIC值分别为1.06 ± 0.05、0.31 ± 0.08 (图1b和图1d)。且两个气候区SOC/SIC 符合正态分布 (P < 0.05)。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IC比例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0—20 cm土层,草地、林地和农田土壤中SOC/SIC值变化范围 (均值) 分别为0.10~1.54 (0.53)、0.15~1.95 (0.90)、0.32~1.46(0.80),林地和农田土壤中SOC/SIC值无明显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草地 (P < 0.05)。20—100 cm土层,SOC/SIC值变化范围 (均值)0.10~0.86 (0.38)、0.12~1.07 (0.68)、0.13~1.04 (0.49),林地土壤中SOC/SIC值显著高于草地 (P < 0.05),农田和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无显著差异 (P > 0.05)。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田土壤0—20 cm土层中SOC/SIC值显著高于20—100 cm土层 (P < 0.05,图2a)。

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草地、林地和农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SIC值变化范围 (均值) 分别为 0.18~2.23 (0.82)、0.22~0.36 (0.29)、0.55~1.4 (1.05),农田土壤中SOC/SIC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且草地显著高于林地 (P <0.05)。20—100 cm土层SOC/SIC值变化范围 (均值)分别为 0.14~0.46 (0.27)、0.13~0.44 (0.18)、0.17~0.59 (0.31),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SIC值无显著差异 (P > 0.0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和农田土壤0—20 cm土层显著高于 20—100 cm土层 (P < 0.05,图 2b)。

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IC的相互关系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林地和农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总的SOC和SIC在0—20 cm、20—100 cm两个土层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图3a)。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0—100 cm土层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图3b)。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林地和农田0—20 cm土层中SOC和SIC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图3c);林地和农田20—100 cm土层中,SOC和SI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然而,草地土壤20—100 cm土层二者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图3e)。温带季风性气候区,林地和农田0—20 cm、20—100 cm土层中SOC和SIC均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草地中则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图3d和图3f)。

表1 文献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literature

表2 不同气候区SOC和SIC含量Table 2 SOC and SIC contents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2.5 土壤类型对SOC和SIC比例特征的影响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cm土层,棕壤土、荒漠土和黑垆土三种土壤类型中SOC/SIC值变化范围 (均值) 分别为 0.84~1.27 (1.10)、0.33~1.96(1.00)、0.17~0.72 (0.45),棕壤土和荒漠土SOC/SIC无显著差异 (P > 0.05),但均显著高于黑垆土 (P <0.05)。20—100 cm土层,三种土壤类型二者比例(均值) 分别为 0.18~0.53 (0.35)、0.19~1.15 (0.58),0.13~0.59 (0.28),荒漠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壤 (P <0.05),其他两种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 (P > 0.05)。同一土壤类型,0—20 cm土层SOC/SIC值均显著高于 20—100 cm 土层 (P < 0.05,图 4)。

三种土壤类型中SOC和SIC在0—20 cm、20—100 cm土层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棕壤土和荒漠土中二者极显著正相关 (P < 0.01,图5)。

3 讨论

3.1 不同气候区SOC和SIC含量变化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0—20 cm土层草地、林地、农田土壤中SOC含量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搜集的数据中,草地和林地部分的数据为人工管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较丰富,作物碳回归量大,SOC含量无显著差异[47–48]。SIC 含量为草地 > 农田 > 林地,草地土壤中植物根系较浅,根系分泌物对SIC的影响较小,而林地土壤中植物根系发达,根呼吸、根系分泌物会形成酸性环境,易造成SIC的溶解[49]。因此,在林地土壤中SIC含量最低 (表2)。

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农田土壤中SOC含量最高,其原因可能是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作物碳归还量较高,且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施等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了SOC的含量[50–51]。草地、林地土壤中SIC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中SIC含量。该气候区降雨量丰富,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不利于SIC的形成,农田土壤中集中式的灌溉措施会引起SIC的溶解,易淋失至更深层土壤[52–53],导致SIC含量低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 (表 2)。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SIC的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SOC/SIC为林地 > 农田 >草地。一方面,林地土壤中植物根系发达,分泌物较多,土壤腐殖层较厚,腐殖质含量高,且微生物活动旺盛,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SOC的累积[54–57]。农田土壤中施肥和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作物根系发达,有益于SOC的累积,但对土壤的翻耕等会加速SOC的矿化,且作物成熟后被收割,减少了碳素向土壤的输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OC的含量[58–59]。该气候区草地多为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相对少,投入土壤中的碳素较少,所以草地SOC相对最低[60–61]。另一方面,SOC分解会释放更多的CO2,与土壤水作用后形成酸性环境,而且根系分泌物产生有机酸,导致土壤pH降低,促进了SIC的溶解[60,62],因此,根系相对发达的林地土壤中SIC含量较低,SOC/SIC值较大(图 2a)。

图1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20—100 cm SOC/SIC频率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SOC/SIC in the 0−20 and 20−100 cm soil layers of the 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 zone and the temperate monsoon climate zone

图2 不同气候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cm、20—100 cm土层SOC/SIC值Fig. 2 SOC/SIC value in the 0−20 cm and 20−100 cm soil layers of grassland, forest and cropland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图3 不同气候区、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层SOC和SIC相互关系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 and SIC affected by climatic regions, land use and soil layers

相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土壤不同土层中SOC/SIC无显著差异,因为该气候区草地土壤中SOC含量较低,导致在两个土层其比例较低。林地和农田土壤中0—20 cm土层SOC和SIC比例显著高于20—100 cm (图2a)。这与SOC、S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有关:SO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IC含量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6,63],因此,SOC/SIC值随之降低。

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中,SOC/SIC表现为草地 > 农田 > 林地 (图 2b)。该气候区草地土壤中常伴生灌木,植物种类复杂多样,回归土壤枯枝落叶量大,微生物活动频繁,促进了SOC的累积[64–65];农田管理措施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作物根系发达,分泌物增多,但作物成熟后地上部分被移除,降低了SOC含量[58]。本研究搜集的文献中林地大多为乔木林,群落结构较简单,且植物自身消耗也多,土壤碳归还较少,导致SOC含量低,SOC/SIC值较低。

3.3 SOC和SIC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SIC主要为碳酸盐类,包括岩生性碳酸盐、发生性碳酸盐。岩生性碳酸盐主要由母岩发育形成,在较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发生性碳酸盐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以碳酸钙为例,其形成过程包括以下两个化学过程[41,54,66]:

图4 棕壤土、荒漠土、黑垆土农田0—20 cm、20—100cm土层SOC/SIC值Fig. 4 SOC/SIC value in 0−20 cm and 20−100 cm of brown loamy soil, desert soil and dark loessial soil in cropland

通常情况下,SOC含量增加能提高土壤中CO2的浓度,此时,反应 (1) 向右移动,和 H+含量提高,在土壤中形成酸性环境,易造成碳酸钙的溶解,即SIC的含量下降,SOC、SIC呈现负相关关系[67–68]。当土壤中钙镁离子含量较高时,高的则使反应 (2) 向右移动,利于碳酸钙的形成,即SIC含量增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11,69]。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林地和农田0—20 cm、20—100 cm土层SOC和SIC皆为正相关关系,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70]。该气候区土壤类型大多为碱性土,土壤pH > 7.5,具备一定的酸碱缓冲能力,而额外的钙镁离子则促进了碳酸盐类物质的形成,SOC含量越高,分解产生的CO2越多,更有利于碳酸盐的形成。因此,SOC、SIC呈现正相关关系 (图3a,图3c和图3e)。然而,草地0—20 cm土层中二者呈正相关关系,20—200 cm土层呈负相关关系 (图3c和图3e),0—20 cm土层,植物枯枝落叶较多,SOC含量较高,分解产生CO2,有利于SIC的形成,20—100 cm土层SIC含量明显增加,而SOC含量由于受到作物碳归还的限制,其含量急剧减少[54,66],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图5 棕壤土、荒漠土、黑垆土农田0—20 cm、20—100 cm SOC和SIC的相互关系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 and SIC in the 0−20 cm and 20−100 cm of brown loamy soil, desert soil and dark loessial soil in cropland

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20—100 cm土层草地中SOC和SIC呈现负相关关系,与Li等[60]和Zhao等[71]研究结果一致。该气候区气候湿润,植被覆盖较好,植被根系和凋落物丰富,产生了大量的有机酸,降低了土壤pH[63,71],且SOC分解产生CO2,土壤中CO2分压增强,促使反应 (1) 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易造成碳酸盐的溶解。因此,SOC和SIC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农田土壤中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促进了作物生长,提高了生物量的投入,增加了作物碳的归还,SOC含量提高[72–73],同时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向土壤提供额外的钙镁离子,促使反应 (2) 向右移动,促进SIC的形成[74–75],田土壤中二者为正相关关系。林地土壤中二者相互关系与Zhao等[7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明确 (图3b、图3d和图3f)。

3.4 不同土壤类型对SOC/SIC的影响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下,20—100 cm土层荒漠土SOC/SIC高于棕壤土和黑垆土 (P < 0.05,图4)。荒漠土未开垦为农田时,植物类型大多为荒漠草原,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极低,且植物残渣年归还量低,SOC含量低。开垦为农田后,灌溉和施肥等增加了有机胶结物质的输入,持续的农业利用提高了作物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增加了土壤碳的输入,SOC含量提高[72]。因此,荒漠土开垦为农田提高了SOC含量,SOC和SIC比例随之提高。同时农田管理措施还提供了额外的钙镁离子[74],所以在提高SOC含量的同时,存在SOC向SIC的转化,三种土壤类型中SOC和SIC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图5)。

4 结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剖面深度对SOC和SIC比例影响显著,SOC和SIC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0—20 cm土层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100土层林地和农田中SOC、SIC呈正相关关系,但草地呈负相关关系。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20—100 cm土层林地和农田中SOC、SIC呈正相关关系,但在草地中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碳在土壤中存在着显著的转化循环,SOC可能最终转化为SIC储存,也可能溶解SIC,导致土壤碳的流失,这种相关性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对土壤碳库的大部分研究只关注SOC,忽略了对SIC的研究,对土壤碳储量估计值偏低,未来的研究应该侧重于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及农田管理措施下SOC和SIC的相互关系,明确土壤碳的循环积累机制,精确地估算土壤碳储量。

猜你喜欢
温带农田林地
Facts of Yellowstone
氮磷添加对温带和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生态脆弱的温带地区草原生态移民分析——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
变温带地下仓埋深对长期储粮过程粮堆温度影响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