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莉
(平利县大贵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 平利 725500)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Makino),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富含黄酮、氨基酸和类似人参皂苷,同时含有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绞股蓝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工栽培面积也随之迅猛发展。处于大巴山北坡、亚热带气候区域的陕西省平利县是绞股蓝的适生区,200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常年种植面积在3 333.3 hm2以上,成为全县支柱产业。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增长,绞股蓝病害逐年加重,特别是疫病,常常造成绞股蓝成片死亡,成为影响产量提升和限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中盲目的防治,不仅效果很差,而且时刻威胁到产品质量。摸清绞股蓝疫病发生规律,对防控绞股蓝疫病有着直接的作用。笔者通过连续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弄清了绞股蓝疫病发病规律以及与环境和栽培等条件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防控绞股蓝疫病提供了依据。
1.1.1 绞股蓝品种
选用生产中的7个主栽品种:五叶短梗绞股蓝、心籽(七叶胆)绞股蓝、白毛绞股蓝、长梗绞股蓝、光叶绞股蓝、喙果绞股蓝和甜味绞股蓝,7个品种均来源于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绞股蓝品种资源圃。
1.1.2 肥料
磷酸二铵、尿素、农家有机肥、沼液、菜籽饼,均购于当地农资市场。
试验于2015—2017年在绞股蓝主产区的平利县长安镇及城关镇进行。依据试验内容与影响因子(品种、pH值……)及数量而选择相应试验地块,每个因子(每个小区)面积20 m2,按照大田生产方法进行播种、施肥与管理,同时进行相应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借鉴霜霉目病害分级标准制定了绞股蓝疫病分级指标,共分为6级: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1级,个别叶片上有病斑;3级,全株1/4以下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秆有个别病斑;5级,全株1/4~1/2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茎秆有典型病斑;7级,全株1/2以上的叶片有病斑,或植株中下部茎秆上有较大病斑;9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死亡。在绞股蓝疫病高发期,每个处理随机选择1 m2,调查其叶片感病等级及数量。病情指数计算方法: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1.2.1 不同品种绞股蓝疫病发生情况比较试验
试验于2015年3—10月在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进行。供试绞股蓝选用生产上主栽的品种五叶短梗绞股蓝等7个品种(具体见1.1.1)。
试验方法:每个品种种植2畦,每畦长10 m、宽1 m,种植面积20 m2;于3月15日播种,4月12—18日出苗;9月12日田间调查疫病发生情况。田间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生产相同。
1.2.2 土壤pH值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试验于2015年3—10月在具有代表性的平利县城关镇凉水沟村农户承包地进行。地块编号为1、2、3、4、5,土质均为砂壤土,肥力上等,土壤pH值分5个等级,分别为5.6、5.9、6.3、7.2、8.3,其他条件均一致。
试验方法:供试绞股蓝品种均为五叶短梗绞股蓝,种植方式均为条播,田间管理措施均相同。在9月2日绞股蓝疫病最重时期进行田间调查统计。
1.2.3 不同栽培方式及前茬作物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试验于2016—2017年在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进行。
试验方法:供试绞股蓝品种均为五叶短梗绞股蓝,为找出绞股蓝疫病发生与前茬作物和间套作物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因子试验方式,双因子即前茬作物和间套作物。前茬作物处理:于2016年分别种植易发疫病的辣椒、番茄、马铃薯3种蔬菜作物及大田作物玉米,2017年分别在以上地块种植绞股蓝20 m2。间套作物处理:于2017年进行试验,每处理种植3行,即每2行绞股蓝中间分别套种1行易发疫病的辣椒、番茄、马铃薯及玉米。具体前作及间套作物处理见表1。田间调查统计绞股蓝疫病发病日期及病情指数。
表1 绞股蓝间套作物处理安排
1.2.4 海拔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试验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在长安镇中坝村(海拔420 m)、长安镇柴家沟村(海拔620 m)和城关镇龙头村(海拔850 m)进行,小区面积均为20 m2,试验地土壤性质、肥力相当。
试验方法:供试绞股蓝品种均为五叶短梗绞股蓝;施肥及管理措施均相同。均在9月份绞股蓝疫病高发期进行田间调查统计。
1.2.5 施肥种类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试验于2016年在长安镇梁家桥村进行,供试绞股蓝品种均为五叶短梗绞股蓝。
试验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1)单施尿素,每667 m2用尿素60 kg,分5次追施;(2)磷酸二铵+尿素,每667 m2用磷酸二铵25 kg作底肥,尿素60 kg分5次追施;(3)农家肥+沼液,每667 m2用农家肥3 m3作底肥,沼液分5次追施,每次30 L稀释追施;(4)菜籽饼+沼液,每667 m2用菜籽饼300 kg作底肥,沼液分5次追施,每次30 L稀释追施;(5)空白对照不施肥(CK)。调查统计绞股蓝疫病发病日期及病情指数。
表2结果表明,平利县常栽的7个绞股蓝品种中,甜味绞股蓝最易感病,发病早,病情最重;心籽(七叶胆)绞股蓝发病时间迟,病情轻;白毛、长梗、光叶、喙果、五叶短梗等5个绞股蓝品种发病时间和病情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病情指数相差15.4。根据生产目的,生产上可选用心籽(七叶胆)绞股蓝或五叶短梗绞股蓝。
表2 不同品种绞股蓝疫病发病情况对比
表3结果表明,土壤pH值越低,病情指数越高,土壤pH值每升高1,病情指数平均约降低10。可见,种植土壤pH值在6.3以上,有利于控制绞股蓝疫病的发生。
表3 土壤pH值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表4结果表明,将辣椒、番茄、马铃薯及玉米分别作为前茬作物和间套作物,后茬种植绞股蓝的疫病发生程度轻于与绞股蓝间套作的处理;辣椒、番茄及马铃薯这3种作物,无论是作为间套还是前茬作物,对绞股蓝疫病发生都有严重影响,以马铃薯最重,番茄次之,辣椒再次之;间套作物或前茬作物为玉米时,绞股蓝疫病发生均最轻;间套或前茬马铃薯处理发病时间较对照CK1、CK2分别提前26~39 d,病情指数分别高出28.3、17.5。
表4 不同作物及栽培方式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由表5试验结果可见,不同海拔田块种植绞股蓝,疫病发生程度不同。其病害程度与海拔成反比,即海拔越高病害越轻,海拔越低病害越重,在海拔420~850 m病情指数均值相差27.4,海拔每升高100 m,病情指数降低6.4。由此可见:种植绞股蓝最好在海拔800 m以上的地域,有利于控制疫病发生。
表5 不同海拔高度对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
表6试验结果表明,绞股蓝栽培过程中单施尿素时疫病发病早而重,施用磷酸二铵+尿素时较迟较重,施用农家肥+沼液时病害轻,施用菜籽饼+沼液时疫病发生较迟且最轻。由此可见:种植绞股蓝不能单施化肥,最好不用化肥,全部使用有机肥,有机肥是控制疫病的关键因素。
表6 施肥种类对疫病发生的影响
通过试验研究,找到了绞股蓝疫病发生与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之间的关系。即:土壤pH值在5.6~8.3,pH值每升高1,病情指数平均约降低10。辣椒、番茄及马铃薯后茬种植绞股蓝的疫病发生程度轻于其与绞股蓝间套作的处理;但对绞股蓝疫病发生都有严重影响,以马铃薯最重,番茄次之,辣椒再次之;间套或前茬作物为玉米时,绞股蓝疫病发生均最轻。在海拔420~850 m每升高100 m,病情指数可降低6.4。绞股蓝种植单一施用尿素时疫病发病早而重,施用磷酸二铵+尿素时病害发生较迟较重,施用农家肥+沼液病害轻,施用菜籽饼+沼液时疫病发生较迟且最轻。试验结果为无害化防治绞股蓝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试验研究,弄清了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即首先是单一使用化肥是导致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易感疫病的前茬作物,再次是低海拔和低pH值。近年来,依据试验结果指导绞股蓝生产,不仅有效控制了疫病危害,在提高产量和品质方面也获得了极其显著的效果,促进了全县绞股蓝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当前结果可见,试验基本弄清了品种、栽培方式、环境等因素与绞股蓝疫病发生的关系,在同领域属首创;同时,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以上因素对绞股蓝品质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下一步将创造条件,继续深入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