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山为大幕,斯水做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2007年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正式上演,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的设想由此变为了现实。骊山脚下,华清宫旁,千年的爱情以现代的灯光舞美得以重现,70分钟11幕场景的视听盛宴,艺术化再现了120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
从无到有是一种探索,从起到盛更需要无数艺术“工匠”的精心打磨。2007年《长恨歌》收入900万,年接待旅客数量4万人左右;2015年收入突破1.1亿元,以后每年一个“千万元”台阶大跨步提升,年增长比例均达30%以上。《长恨歌》迅猛发展印证了旅游演艺的井喷发展。
在很多老陕眼里,《长恨歌》早已成为接待贵宾高级待客礼遇,形成了“粉丝经济”效应。调研中,“回头客”或者朋友引荐占到了观众的三分之二,很多铁粉每次改版都不愿落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长恨歌》作为陕西旅游的标杆,是一个文旅融合的典型产品,破解了陕西对历史化解读不全的难题,弥补了陕西旅游资源的短板。一个倍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是对陕西丰富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利用和拓展。”
借助严苛的标准,由陕西旅游企业陕旅集团打造的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116天演出100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红色娘子军》通过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其还原回海南热带雨林和万泉河水的历史背景中。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通过实景演出,焕发出了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作为演艺行业的标杆,《长恨歌》以其独有的标准,为实景演艺事业做出了的示范带动效应,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机制还是演艺行业的标准化制定这种‘龙头效应’都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张燕说。
无独有偶,在遥远的意大利借助《长恨歌》的标准和经验,另一场大型实景演出《马可·波罗》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该剧通过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17年的游历及返乡后的故事,再现中西方文化通过古丝绸之路交流融合的历史情景。《长恨歌》正在以另外一种别样的方式呈现在了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此剧也将探索如何打破制约中国演艺产品在海外推广的瓶颈,为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颇具意义的“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