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红
【摘要】语文教学要指向课文内容的分析、表达形式的解读,也要关注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表达机会的提供。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出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教学情境,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本文笔者结合课堂实践从“玩味关键词句、呈现语言范式、扣住文本留白、打开文字画面、创设续编场景”等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语文教学适度且有效的情境创设,改善课堂,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觉醒,让“言”的生长悄然发生。
【关键词】有效拓展;语用情境;“言”自生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这样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是手段不是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实现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协调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文本内容的学习不能执着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也不能无视文本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情感,我们必须关注理解与感受,体验与熏陶,即既要指向课文内容的分析、表达形式的解读,也要关注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表达机会的提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自主学习。“拓展延伸语用情境”不失为语文教学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策略奉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有充分的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谓拓展延伸语用情境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而这种拓展延伸,必须根据教材特点,立足文本,紧扣学情,找准训练点,精心设计出有效且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觉醒,获得言语自生长,真正有助于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玩味关键词句,实现“言”的自然生长
中国的语言文字素以其丰富、生动、准确而备受世人称颂。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关键。许多课文都有好的词语可供学生通过换一换、比一比的方式来习得精确丰富的语言积累,从而有节奏地、慢慢地生长。《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此句中的“撑”用字十分传神与准确,我让学生先换一换:这里的“撑立”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站立、伫立、挺立等。接着让学生比较为什么文章不用站立、伫立、挺立,而用撑立?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什么情况下你会撑?想象高原之柳是怎么撑的?从而感受到这个撑字写出了柳树经历的磨难、艰辛与不易,写出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再比如:《三亚落日》一文中写道:“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让他们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表达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碰到此类问题要用一定的格式来回答:先回答哪个词用得好,再说好在哪里,然后说如果用什么词,不好在哪里。着力指导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想说的意思逐步表达得清楚明白、连贯通顺而又生动具体。就如此题,点拨学生这样作答:“这句话中的‘滑落一词用得好,好在它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的轻快、圆润。如果用‘西沉‘掉落等词会让人感到夕阳分量大、速度慢,没有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练习,不仅关注了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呈现语言范式,实现“言”的自愿生长
有些课文的句子表达非常有特点,抓住这些有特点的句式让学生练一练,既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语言特点,规范其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丰富了语言积累,促进了学生言语的自愿生长。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第五自然段的表达是相当有特点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窄小写具体的?首先引导学生理出作者的一条描写思路:先写小船的小,再写船的进出方式,然后写怎么坐船,最后写了坐船的感受,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描写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突出了孔隙的窄小这一个特点。其中也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如:坐船時必须“贴”着船底 ,“挤压”“稍微”“准会”这些词传神地写出了坐船时的感受。学生很有得益。在此过程中,我重点引领学生聚焦小船的一段描写,体会到:由问题引入,到具体回答,最后重复强调收尾,真实地感受到船的小,进而突出了孔隙的窄。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收到了较好的“语用”效果。略举几例:
生1:怎样大的大树呢?两合抱粗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是这样大的大树。
生2:怎样高的高楼呢?抬头看不到房顶,直入云霄,戴着的帽子都从头顶上滑落,是这样高的高楼。
生3:怎样香的香味呢?方圆十几里都能闻得到,一切东西都好像浸在香味中了,是这样香的香味。
从学生的发言中,能感觉到因为有样可学,所以尽情表达。我相信,学生对于这样的句式今后一定会准确运用。对学生而言,这应该算是一课一得吧。
三、扣住文本留白,实现“言”的自润生长
优化问题设计,可以清晰表达方向,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留白处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第二自然段“话别华沙”的其中一个场景——咏唱送别曲时,我设计了这一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常说,音乐流淌的是人的情感,那么肖邦的老师特地为肖邦作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会表达哪些内容呢?
学生读着文本,又静思默想了片刻,纷纷举手。
生1:“我想老师通过这曲子要告诉肖邦,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你永远是我的得意门生。”
生2:“我想,这曲子告诉肖邦,即使你远在他乡,家乡落难,但波兰永远是你的祖国。”
生3跃跃欲试:“老师就是要通过这曲子让肖邦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爱着自己的祖国。因为这是生育他、养育他的地方。”
生4迫不及待:“我觉得,老师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师生的心紧相连,不管身在何方,肖邦的心也要永远与祖国连在一起,为波兰而生,也为波兰而死。”
一个提问引发了学生这么多丰富而深刻的联想。我想,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又给学生预留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学生置身在师友分别的场景及肖邦的处境,将经验融入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感同身受,对话也就精彩不断了。我想这应该是对学生生命尊重的一种体现,问题设计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体验,加以补白与拓展,不难理解,老师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同学们对肖邦的爱国情怀也有了认识上的积淀。
仍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为例,理解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那份特殊礼物的时候,我又抓住“特殊”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想开去:“特殊的礼物”特殊在哪里?肖邦收下的仅仅是礼物吗?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肖邦是怎样疾驰而去的?抓住文中的这一空白进行说话练习:肖邦是怀揣着 ,怀揣着 ,怀揣着 ……疾驰而去。至此,对肖邦的那份爱国情感的理解就入微了,学生的思维也在其中深刻起来。
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碰撞,语言表达的质量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这个补白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而且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经历了真实的学习探究过程,实现学生言语的自润生长。
四、打开文字画面,实现“言”的自由生长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文本与生活自然链接,引导学生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又将画面用文字来概括,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打开语言,注重言语实践的训练,并将语言进行内化与积累,培养语感。
例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六、七自然段,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会读书的人,读着眼前的句子会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与画面。请同学们自由轻读第六、七自然段,读着眼前的句子,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哪些景象呢?也可以说说你对哪个词特别有感受,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抓住“干旱与寒冷”“多少”“虐杀、冻死、劈断、摧毁”“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等关键词句,描绘自己仿佛看到了这株柳树面对的苦难与灭绝的伤害,看到了柳树奇迹般地发芽,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奇迹般地壮大的情景,心中产生无比敬畏的感情,由衷发出感叹“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啊”!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如果把第六、七段看作是柳树的成长故事,你为这个故事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下子把打开的画面浓缩成语言文字:有说“奇迹在于坚强”的,有说“抗争”的,有说“一线希望之中”,还有说“一抹绿色”的,等等。
该片段中,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依托文本经历想象思考后充分地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并且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加以引领、丰富、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感悟,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
五、创设续编场景,实现“言”的自觉生长
创造,是自我意志的实现,是自我价值的发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自主。课堂教学中,创编活动能够让学生发挥创造的潜能,体验创造的快乐。
课堂上的创编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作、编造。语文课堂上,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都是很好的体验创造的活动,从而实现语言表达的自觉生长。
教学《爱之链》一课,课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就是属于续编故事。续编故事,不能任由学生放之四海而皆准,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原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脉络,矛盾焦点,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想象,才能使续编的故事处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给了学生几点提示:一要注意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与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三要围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个主旨来写,升华“爱”的主题。为了让学生习得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来衬托乔依夫妇的心情,突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阅读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平同学的作文特别精彩,执教多年六年级的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文章,他能掌握好创编的度,能依据文本,围绕主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展开合情又合理却又不失有创新的想象,前后内容衔接自然,用词造句贴切生动,文采优美,语感好。特别是环境描写充满了美好,懂得景语要为表达一定的情感来服务,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在此提供文中景物描写的片段赏析。
片段一:乔依醒来,坐起身,揉了揉惺忪的双眼。窗外的雪早已经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从窗户悄悄地探了进来,撒在乔依的身上。他感到身子暖洋洋的。房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房间里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上的花瓶里插满了鲜艳的红玫瑰,那是在他家旁边的玫瑰丛里采的。玫瑰上的雪已经融化了,红颜透明的花瓣上闪烁着晶莹透亮的露珠。房间里摆了许多温馨的小摆设。
片段二:……妻子说着,将纸条和钱递给乔依。乔依觉得有一种东西在叩击他的心灵,这东西像是和煦的阳光,又像是鲜艳的玫瑰。他愣了一会儿,才匆匆与妻子辞别。
片段三:……走出家门,灿烂的阳光照亮了大地,照亮了远方,照得小溪波光粼粼,也照亮了乔依的心田。天气很冷,但乔依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因为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综上所述,研读教材一定要聚焦语用,从儿童表达的发展实际出发解读文本形式,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以此为纲,或感知或欣赏或运用,将语感培养、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这里引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可以坚定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与语文学习者所要关注的阅读本质所在:
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于课文的言语形式。
其实明晰了这一个要求,也就解决了语文课教什么的困惑。为了我们的语文课更像语文课,具有语文课的学科特点,让我们一起关注表达实践,创造拓展适度而有效的语用情境,为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形成和生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红. 拓展延伸:让语文教学适度且有效[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7).
[2]郭学萍. 灰椋鸟[J]. 江苏教育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