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地域资源“泉眼”,引习作教学“活水”

2018-12-19 11:17张瑛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泉眼习作课文

张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域资源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将为学生学习语文开拓出更加宽广的天地。文章以“石文化”为主题,对地域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移植渗透到习作教学中,并以开展“石文化”特色主题习作教学研究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依托文本迁移习作方法,拓展内容丰富习作素材,梯度分解把握习作重点,活动体验张扬习作个性。

【关键词】地域资源;习作教学;学生个性

《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校地处享有“石海明珠”美誉的万石,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华东石材市场,以“买全国石、卖全国石、买卖世界各国石”而蜚声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万石”云集。校内涉石的学生家庭占了60%以上,学生生活、成长在浓厚的石文化环境中,笔者以“石文化”为主题,对现有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移植渗透到习作教学中,开展了“石文化”特色主题习作教学研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写作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一、巧依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迁移习作训练方法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编排的,笔者将现有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筛选出和“石文化”主题有关的课文,从中挖掘习作资源,以触动学生的习作动机,使习作教学充满盎然的生机。如《莫高窟》一文以生动优美的笔墨介绍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文章条理清晰,总分总构段方式、过渡句自然衔接上下文,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使得飞天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具体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是一篇很好的习作教学范文。学完后趁兴带领学生参观校内的奇石馆,仿照课文点面结合的写法,以总分总形式构段介绍化石馆、晶体矿石馆、石器馆。又如教学《黄山奇松》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改写,练写《黄山怪石》,可以按照总分结构谋篇布局,有详有略地描写黄山怪石,可以学习课文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黄山怪石的魅力。学生们搜集资料、互动交流,因为有课文的写法参照,“金鸡报晓”“猴子观海”“蟠桃石”等怪石便轻而易举地跃然纸上。又如教学《石灰吟》,学生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石灰的韧性、坚强。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想到仁人志士。由此相机指导学生写一篇《读<石灰吟>有感》,或引导学生既写出石头的外形、用途,又揭示石的品质,表达对石的赞美。学生对这样的习作训练很感兴趣,写出的习作精彩纷呈:《石头赞》《咏石》《铺路石之歌》《颂石》……像这样将教材中与“石文化”主题有关的课文进行有序整理,以读后感、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迁移训练,学生作文时有法可参,有内容可写,下笔尤顺,写起来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习作效果颇佳。

二、内容拓展:在主题渗透中丰富习作训练素材

特色主题习作训练是根据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语文课程规定的习作训练进行校本化改造,笔者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带领其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历史、走进网络、走进图书馆,追溯与石相关的文化渊源,了解与石相关的丰富知识,积累与石相关的厚实素材,并以游记、读后感、观后感等多种形式表达收获。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他们的习作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让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扩大信息接受量,捕捉生活环境中的习作素材,这样学生才会有内容可写,有体验可表达,有真情可抒发。

三、梯度分解:在序列进行中把握习作训练重点

“习作教学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崔峦)习作训练的形式既要符合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敏感期”特点,也要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所以侧重于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的训练。如在阅读了《精卫衔石填海》《盘古开天辟地》《乌鸦喝水》等故事后,指导学生创作和石有关的想象作文。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所以侧重于观察习作的训练。如带领学生参观假山石市场、石雕市场、奇石馆等,指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石头景物进行观察描写。高年级是学生抽象概念思维的敏感期,所以侧重于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的训练。如指导学生感悟石的内涵,赞美石的品质等。低、中、高三个学段还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謀篇的训练。以第二学段中的石文化特色主题习作训练为例,作这样的梯度分解进行学生的习作拓展训练。

像这样序列化可以体现各阶段的习作训练重点,对同类作文题材可以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期出现,如中年级的特色习作训练主题都是描写“石”物,但是将每一次的训练目标进行梯度分解,体现了训练重点的层次和递进,可以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增量,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更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四、活动引趣:在参与体验中发展习作训练个性

《课标》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习作训练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石的故乡”“追溯石的历史”“结交石的成员”“喜看石的足迹”“研赏石的艺术”“品读石的精神”等系列语文综合性活动,巧借石的资源,以石为引领,探寻石的文学魅力。如:指导学生搜集关于“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古诗或美文等,从石与生活、文学艺术、佛教等意识形态的密切联系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使学生关注课内外知识的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感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感兴趣的石,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可以描述石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及作用;可以表现石象征的精神品质或从中所受的启发;可以介绍学校“奇石馆”各展厅的布局及亮点;可以抒发参观华东石材市场后的感受,赞美改革开放以来,石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在参与了趣味盎然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后,主动地用笔与石“对话”。又如举行“咏石诗歌会”,学生在阅读、搜集了关于“石”的古诗或现代诗后,编本“石”诗集、指导创作写“石”诗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欲望,美文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训练。还如:在“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一自主性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参观校园,寻找并记录校园中的“石语”。(“石语”:校园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条石、方石上镌刻着“勤”“坚韧”“信”“包容”“锲而不舍”“厚重”等字,有教育和警醒意义,成为“石语”。)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说说搜集到哪些“石语”?这些石头究竟想要说什么?即引导学生感悟“石语”中所寄予的石的精神,启示学生学习石做人的精神,实实(石石)在在;学习的精神,扎扎实实(石石);做事的精神,实(石)事求是;干工作的精神,真抓实(石)干……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练写“石语石悟”习作,将观察与体悟,表达与习作训练相融合,在趣味盎然地积极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主题型活动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进行习作训练,激发和引导了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识有所感有所思,进而外化为真切的文字,“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更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我校虽处于农村,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笔者正努力将地域资源的“泉眼”挖掘出来,生成最优质的作文资源,期待习作教学的源源活水喷涌而来!

【参考文献】

[1]彭小明.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述评[D].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

[2]吴祯源.略谈地方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的融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泉眼习作课文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多变的小泉眼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