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到实证:苏州教研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2018-12-19 00:00丁杰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丁杰

摘要:教研转型,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苏州教研实践表明,从理念、方式、内容、工具、整体等五个方面进行转型,可实现从经验教研转向基于全面质量的实证性教研、从个体教研转向基于调查研究的数据式教研、从学科教研转向基于课程统整的全要素教研、从嵌入教研转向基于质量监测的一体化教研、从传统教研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教研,在促进教研内涵发展的同时,助推苏州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教研转型;经验与实证;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13-05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在模式上由外延转向内涵,在导向上由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转向全面注重课程育人,在重点上由追求速度、数量转向注重效益、质量。换言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

一直以来,教学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先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为此,面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转向,教学研究也应主动转型,主动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更充分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的作用。《人民教育》在“教研转型”专题刊的发刊词中指出:“教研转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主动探索与实践;需要各级教研系统和教研人员更新观念,找准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教研内容、教研管理机制、教育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上发生改变,在传承中实现发展和创新。”[1]可见,教研转型,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我市率先推进教研转型,从理念、方式、内容、工具、整体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教育内涵发展方面,已经呈现出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国民教育优质化等特点。

一、理念转型:从经验教研转向基于全面质量的实证性教研

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始终坚持以全面质量观为核心理念,用科研的方式做教研,用教研的思维做科研,引领教科研整体转型,实现从经验教研向证据教研转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质量观,就是围绕“质量中心”,调动教育全要素参与到教研中来,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研指导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学科指导到课程育人

曾经,我们的教研工作主要以学科教学指导为主,着力于深入课堂进行问诊把脉,并研讨评课进而开出药方。这种教研理念,客观上保证了各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切实、有效且针对性强的教学建议,广大教师亦可“依葫芦画瓢”、及时学以致用。但是,这种教研理念最大的缺陷在于,片面夸大了学科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课程意识不强,最终难以提供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教育性的发展环境。鉴于此,我院于2014年成立课程研究中心,着力研究课程设计的原理与实施,以整体意义上的课程观念统领分科意义上的学科指导,帮助教研员树立课程意识,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上衔接顶层设计,对下衔接课堂教学,始终做到在课程标准框架内开展学科教研,全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价值与作用。

2.从分数指向到素质取向

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一直以来都是学科(特别是中考、高考学科)教师和教研员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各级教育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但是,由此也直接导致如高分低能、创造力不强、操作能力弱、人格发展不健全等现象的产生。因此,我院在教研理念上倡导从分数指向转到素质取向,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教研的根本目标,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既要重视智育,也要重视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真正把全面质量转变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从经验之源到科学之法

一段时间,经验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许多教研员,依据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某堂课的优点或不足,也能入木三分地揭示某个问题的原因或症结所在。许多教师都由衷地钦佩教研员们的睿智与高见,想“学”以致用,却无“门”可入。虚心讨教时,却发现有时候教研员也不知何以如此睿智。在教研工作中,我们也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每当一位教研员退休后,新任教研员常难以延续该学科教研风格,且原有的一些特色活动也常失去往日的魅力。究其原因,在于过去的教研过度依赖教研员的个体经验,过度依赖经验基础上的顿悟与智慧。经验的历时性、情境性和局限性在根本上限制了经验的有效适用范围。在日新月异的变动时代,似乎只有“变动”是唯一不变的。这样一来,源于经验的教研越来越显示出其先天性的不足。

因此,弥补经验之不足、倡导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研标准就成为我们教研理念转型的基本方向。科学,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探究客观规律为根本要务。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开展教研,就是要探索教研的客观规律,让教研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全面提高教研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持续性,以保障教研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实现我市教研从“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研”的根本性转变。

二、方式转型:从个体教研转向基于调查研究的数据式教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全面系统的调查,所发之言也经不起检验和推敲。只有经过调查,摸清现状,厘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达成预期效果。我市倡导的教研方式转型,就是从系统調查开始的,实现从基于学科教研员的个体经验式教研向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式的教研转型。

1.从诉诸经验到系统调查

过去,我们的教研计划、活动安排等总是基于教研员对学科的经验性把握而设定,计划的合理性如何以及活动的实效性如何,要等具体实施、接受实践检验后才会发现。若有效则继续保持,若低效则要么取消要么大幅调整后再实践。这种缺少足够依据、基于对现状模糊认知的教研活动,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尽管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可观的。因此,我们决定改变这一状况,在全面质量观指导下,展开全面调查研究,系统摸清教情、学情、材情,让教研计划更切合教学实际,更聚焦真实问题,让各项教研活动的安排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形成并正在实施的调查方式主要有:期初快速调研(学期初的一个月内,对所有学科所有学校进行一次“全覆盖”式的初步调研)、点调研(教研员对若干个学校开展蹲点调研,一般为期一个学期)、专题调研(根据重大课题研究需要或区域教育发展热点问题,对部分学校开展主题式专项调研)、常规调研(每周二、三,按计划对区域内所有学校开展调研)等。全面系统的调研,让我们每个学期都能够对每个学校至少调研2次,且每次调研都形成调研报告,既向校领导、校教研组反馈,也积累并汇总到我院的学科教研信息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保证了我们教研员始终能够准确把握教研现状,为教研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2.从简单统计到数据分析

在调研数据的处理方面,我们也一改过去简单统计(如算百分比、简单相加比高低等)的方式,而是借助专业的统计软件(如SPSS等),对定量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T检验、F检验等途径,分析调研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信息。对于通过问卷或访谈而获得的描述型信息,我们则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分类汇总。通过对特殊事件进行编码、聚类分析(必要时借助NVivo等软件进行处理),揭示这些信息所携带的真实价值与意义。例如,我们于2014年对全市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价值与研究质量进行了专项研究,对自2009年以来立项的2477项市级及市级以上课题的立项价值与研究质量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们正着力优化网络教研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实时呈现对于教学现实状态的调研信息,以保障后续各项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3.从线性分析到多方互证

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单凭一种调研方法难以获得切实可靠的信息,毕竟任何调研方法都会存在一些误差。对此,我们倡导教研员们在开展调研过程中,注意从线性分析向多方互证转化,即由过去基于经验的、单一的、惯用的调研方式,转到针对问题的多种方法、多条路径的同时或历时调研,以期获得殊途同归的效果。若多方调研结果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结果是有效的、可信的,若不一致则需分析原因或重新调研。多方互证的思路,让我们获得了许多真实可靠的基础性信息,为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撑。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多种教研方式,如直属学校校本教研、连片教研、联盟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面对共同的教学实践,指向共同的教研目标,发挥了明显的优势互补和多方互证的作用。

三、内容转型:从学科教研转向基于课程统整的全要素教研

广义的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所接受到的所有教育影响的总和,大课程构成了学生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研内容转型,就是要超越学科内容、着眼课程统整、将课程作为教研内容的主体,发挥课程育人的价值,实现从以学科为主的教研向以“学”为主的全要素教研转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所说,教研转型要“从过去着重研究课堂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2] 。

1.从分科指导到课程统整

在教研内容上,过去我们常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主,学科之外的内容(如社团活动、拓展课程、学校文化等)较少关注。事实上,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是综合素质的全面累积,片面的教学或教研必然带来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倡导在教研内容上,要有意识地进行课程统整,超越学科限制,强化课程意识,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具体来说:一是从课程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谋划具体学科的教研活动;二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分析其整个教育环境;三是增强教研员的跨学科教研视野,并借鉴相关学科的有效经验,最终使得教研内容呈现学科多样且有机联系的课程整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全面的教育环境;四是将偏重于考试研究的学科中心转型为基于课程研究的课改基地,着重研究课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提升各学科的课程创新水平;五是扎实推进服务于升学考试的单一的课程体系向服务于育人的多元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转变,关注课程的多样性、前瞻性建设;六是着力开展关于课程体系建设、学科选修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七是把柔性的人才培养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提高全面育人的品质。

2.从“教”研为主到“教”“学”并重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经验性地认为,教研工作的中心就是围绕“教”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教学研究、教师研究和教材研究,这大概是关于教研的基本常识。似乎只要“教”得好,学生必然“学”得好,以至于出现了一句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教育人都清楚,这句口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那么,我们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口号?究其原因,与我们过分注重教的导向是分不开的。若教研员的视野中缺失了“学”,我们的课堂上又会给学生留下多少带得走的东西呢?因此,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倡导教研员要“教”“学”并重,在不降低“教研”质量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学研”质量,让学情分析、学生发展状况报告、学习效能检测、学业成就的全面解析等成为教研工作的“新宠儿”,让我们的教研切实做到“教”“学”两条腿走路。我们相信,当大量的“学研”内容补充进来后,教研质量和效益必将大幅提升。

3.从现实载体到虚实互通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仅仅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组织教学,已远远不够。过去我们所习惯的“一本书、一支笔”式的课堂已不复存在,我们所习惯的经验性的教研指导也就难以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了。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倡导教研转型,要在内容上从现实载体(主要是教材)转向构建现实与虚擬互通的教研资源库,即充分发挥云平台、APP、3D、4维、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功能,建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配合教学进度、切合教材特点的教研资源库,让广大教师都能够在资源库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同时,也可以分享优质资源、优化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例如,我们已经建成的网上教研平台,集名师、资源、交流于一体,既有名师讲堂,也有教研员点评,还可以进行在线交流与研讨,更有海量的资源供老师们下载使用。

四、工具转型:从嵌入教研转向基于质量监测的一体化教研

技术介入教育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嵌入式阶段(技术的运用比较明显,但有时也比较牵强),二是融合式阶段(又分为初步融合和深度融合两个过程,技术的优势逐渐凸显,能够为教学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教学成效显著),三是一体化阶段(技术与教学已融为一体,互相依存,教学方式进入了新常态)。对照一下,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二阶段,限于技术自身的问题及其与教学的适配性问题,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效果还尚不理想。但融合是大势所趋,如何因应趋势,着力加速进程,就是全体教师特别是我们教研员们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院在推进教研工具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全程开展教育评价与监控,实现从技术嵌入向技术与教学一体化融合式转型,切实保障教研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从经验判断到样本抽测

2014年,我市成立了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这为我们从经验型教研转向实证型教研,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弥补经验之不足,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实地调查,二是对样本进行监测和评价。前者可以形成横向的、剖面式的调研报告,后者则可以形成纵向的、一体式的数据链。据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发展脉络,这为我们教研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2015年,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启动开展了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于每年9月中旬,对七、八、九三个学段进行抽样监测,了解三个学段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状况,分析相应的教研工作对学业质量的影响,以期评估教研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从样本抽测到全面覆盖

样本抽测,一是简便易行,不需处理大量的数据,二是便于检验测试工具,毕竟这项工作刚启动不久,其测试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都需实践检验。待这些监测工具经检验并修改成熟后,即可开展全面覆盖式监测。目前,我们已拟定《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基础教育所有学校所有学段的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并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形成教育监测平台和教研成效反馈信息平台,让我们的教研既有海量的大数据支撑、全面完整的监测数据跟踪,也有便捷高效的教研成效评估与反馈的信息系统,真正形成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新型教研。

3.从重结果评价到重全程监控

监测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的常规测试与实时跟踪,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过去我们的教研则主要关注结果评价,即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业成绩作为一种结果性评价,固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教育质量和教研成效,但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结束,所发现的问题已难以弥补,只能在新时期的教研工作中加以调整和注意。这种方式不利于教研工作获得必要的反馈进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我们在教研评价转型方面,倡导从重结果评价转到重全程监控,将结果性评价作为全程监控的最后一个环节。充分借助监测工具以及信息采集、汇总和反馈,将基本信息、调研报告、监测数据、评价报告、学业成绩等数据汇总到网络教研平台,作为教研计划和活动安排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五、整体转型:从传统教研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教研

从经验到实证的教研转型之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鼎力支撑。在“互联网+教育”的宏观大背景下,只有充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大数据库、构建大资源库、搭建大平台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区域教研的整体转型。我市正在着力建设的线上教育资源平台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创建大数据库,积累基本教研信息

我们的大数据主要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学科教研信息、教研活动计划、调研报告、监测数据、学生学业成绩汇总与分析等等,主要目的是积累数据和信息,开发覆盖全市的网络同步教研系统,辅之以研讨交流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还要开发全通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实现全市各类调研数据传输全自动,为我市教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构建大资源库,储备海量教研素材

我们的大资源库主要包括各学科教研材料、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材料、各种调研或重大活动的影像资料、名师公开课视频、专题讲座等,让每位教研员都能够从资源库中找到所需的素材,同时每位教研员也都可以将有价值的材料送入库中,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3.搭建大平台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的大平台库主要是指借助教研工作搭建各种专业发展平台,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参与教研活动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教益。教研转型的成功与否,在根本上取决于广大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程度。近年来,我院持续组织的名师讲堂、课程改革展示活动、大市公开课、同课异构、学科带头人课堂展示与答辩、教师发展专项培训、暑期集中研修、系列教学研究共同体等活动,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苏州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也激励着全体教研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系,建立协同攻关机制,灵活使用柔性人才计划,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我市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教研转型,教育发展之大势所趋,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教研工作者、各级教研部门通力合作、众志成城。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所说,“教研工作绝不仅仅是帮教师备好课,也绝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做一些技术性指导和探讨,而是要建立大教研的概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汲取科研的长处,把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并结合教育教學实际展开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为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落实提供实践性智慧和策略”[3]。诚然,我们一直努力推进的从经验到实证的教研转型之路,与此不谋而合,最终也就是要建立“大教研”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教研转型[J].人民教育, 2016(20):12.

[2]刘月霞.中国教研的价值与使命[J].基础教育论坛, 2016(26):15-16.

[3]田慧生.向“大教研”转型[J].人民教育, 2016(20):14-19.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Education research transition is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al connota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fact of Suzhou education research reveals that transition can be achieved from five aspects of idea, style, content, instrument and wholeness to realize the goals as follows: from experience-based to quality-based empir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individual to data-driven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surveys, from disciplinary to all-element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from embedded to unified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from traditional to big data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Internet +”. Meanwhile,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search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Suzhou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research transition; experience and empiricism; practical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