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12-19 03:14
山西建筑 2018年33期
关键词:施工现场监控人员

黄 晓 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1 概述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BIM技术的应用,BIM技术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阶段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高层建筑具有高空作业量大、施工工期长、防火等级高、技术难度复杂、交叉作业多等建造特点,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安全事故。BIM技术如其3D模型及4D虚拟建造技术能有效的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大大的提高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2 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监管机构和人员缺乏管理力度

虽然法律法规里有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差,懒散怠工,现场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发生安全事故时,相互推诿,逃避安全责任。常驻现场的监理单位,经常受限于建设单位,无法在实际监控中发挥作用。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发现了安全隐患,能够及时跟施工单位及甲方反映沟通,但是对于拒绝整改或整改过程的跟进,没有详细的计划措施。

2.2 施工企业主体安全意识模糊

大多数施工企业重质量,轻安全,缺乏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意识相当薄弱。现场的安全管理都是形式主义,安全管理人员以兼职人员为多,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进行管理人员的配备。在施工过程中,从管理者到现场施工人员不够重视安全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体系、自我监督体系,对于安全问题和安全措施只是进行书面的应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责任划分也不明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

2.3 安全教育培训不切实际

目前,施工现场的生产人员都以农民工为主,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进入施工现场之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仅凭自身的常规安全意识在工地里干活。而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赶上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将资源尽可能的投入到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忽视了安全管理,导致没有充足的经费对工人进行顶岗安全培训。另外,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基本一成不变,当出现新的技术和工艺,没有相对应的安全应急措施,同样会增加出现事故的风险。

2.4 施工现场场地协调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城市进行中心区块旧城改造、棚户区翻新重建,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狭小的施工场地,场地里集中了大量的人、材料、机械,多专业人员存在交叉作业、材料乱摆乱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近年来,建筑物造型越来越复杂,施工难度不断增加,场地小、天气热、工人疲劳,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 BIM技术与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契合

3.1 BIM事前控制

当利用BIM软件进行3D建模后,整个建筑在现场工作人员脑海中就形成了较深刻的印象,并利用软件的相关功能,对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进行标识,告知施工现场人员在此进行施工时,格外注意安全。因此可以通过BIM3D模型,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可以做到安全控制,对危险提前预防。如图1所示为通过品茗BIM软件建立的某高层建筑3D模型。

3.3 BIM安全监测

以BIM技术为依托,结合施工现场的相关安全管理,开发一个监控平台,并围绕监控平台,对安全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发布指令,管控整个施工现场,并将管控记录积累保存,形成安全资料。通过监控平台,一方面可以考核管理人员,监控其他相关人员,另一方面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3.4 BIM安全教育培训

生产工人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采用书面培训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安全教育效果往往是不佳的,但以BIM模型为载体,通过施工仿真模拟的影像,让工人切身体会施工的真实场景,感觉危险源的存在,提前形成防范意识,做好防范措施。

通过BIM模型开启漫游功能,使工人在虚拟环境中浏览建造过程,识别及标记出危险源,详细了解高层建筑施工阶段哪些部分、哪些过程具有危险因素,从而加深对安全培训的学习,提高安全培训的效果。

4 结语

施工安全管理的完善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率,降低施工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本文首先梳理了目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BIM技术,从BIM的事前控制、施工模拟、安全监测及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了有效的管控,从而总体上改善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施工现场监控人员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庐山站改移武九客专上下行过便线拨接施工现场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三违』现象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