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徐娜 范林红 汪洋
与改革同行,为乡村振兴。12月8日,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联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浙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近200人共同出席本次论坛。
2005年,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为中国农资人开创了一个有效沟通、共叙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农资行业培育了一种平等对话、博采众议、合作共赢的“圆桌文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高端对话平台,在议题的设置方面,每一届的主题都紧扣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聚焦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行业专家、企业高层间的高端对话、访谈,凝聚改革创新的智慧,为行业健康发展寻找榜样,树立风向标,传播正能量。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年,农资行业迎来化肥流通体制改革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也为本次论坛赋予了一种特别的意义。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与改革同行为乡村振兴”,就是希望在国家深化改革、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资企业能够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中华合作时报社编委、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孙立新表示,自创办以来,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已走过13个春秋,历时8届,引领中国农资人从论坛走向实践,从实践重回论坛,在集体智慧中寻找服务“三农”的中国方案。
谈到论坛的特殊意义时,孙立新表示,第一,论坛是一个属于行业精英的论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是中国农资传媒的媒体思想,也是论坛的鲜明标志;第二,论坛是一个建设性论坛,为产业寻找方向,为产业注入力量,从行业诚信到厂商联盟,从国际融合到资本运作,从产业新结构到农资新势力,论坛的话题始终聚焦产业新热点、大方向,为行业凝聚共识;第三,论坛还是一个富有正能量的论坛,从总裁论坛出发,一批批农资人以行业榜样的身份,以全国百佳的身份,以“懂爱”的人的身份,以中国农资人的身份走向社会,照亮社会。
一个行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茁壮成长,更离不开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对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与棉麻局副巡视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秘书长符纯华在会上表示,今年恰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元年,中国农资行业的发展也走到了关键十字路口,农资行业将向何处去,始终是行业企业家、各界精英关注的话题。本次论坛将以改革、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为主要议题,农资企业可以借助论坛这一平台,通过交流新思想、新观念,积极寻找行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共同探索中国农资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互惠共赢。
当前,我国农业正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同时,化肥“减施增效”“有机肥替代”等政策,正在重塑农资行业的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农资企业唯有抱团取暖,携手创新才能度过难关,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此,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福旺表示,面对新形势,环保指标成为各大企业能否生存的硬指标。对于很多磷铵生产企业而言,磷石膏的处理成了一道难题。而天脊硝酸磷肥的副产品是轻质碳酸钙,其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氮磷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同时,不会产生磷石膏。“硝酸磷肥是适应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产品,值得大力发展。未来,天脊集团将以技术输出的形式帮助行业建设硝酸磷肥装置,共享生产工艺,进一步推动我国硝酸磷肥技术和产品的普及。”杨福旺说。
经过40年改革实践,中国农资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农业发展逻辑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行业健康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下一步,行业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了聚合行业改革智慧,共谋未来发展,主办方设置了四组主题访谈。
对话访谈一
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三农调研咨询中心主任 王旭波
访谈嘉宾:
浙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汪路平
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廖 慧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易宣刚
美盛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 伟
四川省农资集团总裁 苟学川
点评嘉宾:
深圳市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春沣教育名誉院长 赵一沣
对话访谈二
主持人:农资企业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乡村振兴?
刘贵华:农资企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辉隆主要从两个方面:首先,进军现代农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09年开始辉隆坚持打造有机大农的生产和销售、新产品的实验示范、农业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目前,辉隆在阜阳临泉流转土地4300亩,主要从事特色种植和销售。其次,创新为农服务的方式,辉隆围绕产前的化肥、种子、农药,产中的技术管理,以及产后的粮食进行推广试点示范,努力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带动农户精准用肥用药。
赵思俭: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只是乡村振兴的主题不一样了。建国初期,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农资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民吃饱穿暖;现在乡村振兴变了主旋律,物资丰富,这一次振兴,现在面临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应该主动调整思路适应现在的变化和新的发展理念。
李海平:企业首先要改革自己,由传统的经销商变成综合服务商。倍丰集团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文件发布的契机,在全省重要生产基地建了8个仓储库,这个库具有粮食仓储、农资供应,包括农化服务、经营服务、粮食贸易与加工于一体的模式,为农民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样农民在服务中能得到实惠,企业也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应得的收获和价值。
李勇:第一,保证卖优质的化肥给用户;第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确保农民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第三,现在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作为农资企业,应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农村的污染整治。
董琳: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化肥流通企业,一做好自己的主业,做自己擅长做的;二在产业链的整个探索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方式,让企业服务的农民增产增收。
主持人:农民的土地都流转了,他们的就业怎么办?作为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龙头农资流通企业,该如何平衡这一点?
将改革进行到底
主持人:请问在近20年中,农资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风险?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改革经验?
汪路平:我认为,农资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首先是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稳定性风险。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农资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体制的相对稳定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因此体制改革一定要循序渐进。企业改革的第二个风险,就是决策层不能头脑发热,做出激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决断,尤其是不能违规违纪、打擦边球。浙农发展的经验,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折腾;第二是打造员工创业体制,实行骨干员工持股经营、全体员工共同创业的基本制度,建立起员工与企业紧密相联的利益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为员工搭建起更好的创业平台,留住和吸引了大批骨干人才,激发员工创业热情;第三是坚持以农资为主,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开展多元业务,在持续创新中动态调整产业板块。
廖慧:如果从农资生产企业的角度来回顾改革,我觉得生产和流通始终是中国农资行业不可分割的2个维度。从1998年开始,我们经历了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开磷也从一个纯粹的生产企业,逐渐参与到流通行业。针对行业都在谈的资源整合,我认为聚合这一说法更为贴切。中国农资行业还在一个刚刚走出规模,初步向质量、效益转换的过程中,今后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群体,去寻找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点。
主持人:我注意到,近些年,受国际经济、环保等政策形势的影响,曾经以规模化发展为傲的国内大型农资企业,纷纷在改革过程中有选择地对传统产业做加减法,请各位嘉宾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易宣刚:云天化可能在10年前以加法为主,2012年前后的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但从2016年之后,当我国化肥总产量达到峰值以后,我们开始做减法,但不是单纯的减法。过去3年,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之后,我们是加法、减法一起做。整个世界的发展都遵于一个规律,先发展,后治理,治理实际就是做减法。近年来,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关键就在于“结构性”,云天化这几年着重在做的也是调整结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针对传统基础肥这一过剩的板块做减法,而市场需要的新型肥料板块我们在做加法,不是单纯的减法。
主持人:中国农资企业与国外同行在产品和发展思路上有哪些异同?
易宣刚: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化肥制造能力,包括技术,在全世界是排在前面的,只是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及科研转化比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企业要考虑成本投入的原因。此外,我们虽然有好肥料,但在施肥技术的推广普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从产品结构来讲,我国化肥产业基数庞大,中间有一些转型升级的产品,顶端也有一些高端产品。我认为,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像倒金字塔型的沙漏,一点点从上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而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化肥企业可能存在这样的切断,以前我们做化肥,有的厂家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品,就急于模仿,直接从沙漏的最上端到最下端,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必要的积淀。
赵伟:国外对于新产品的研发是非常严谨的,投入很大,周期很长,需要有很多数据的支持,来证明产品的有效性,然后再结合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反复实验论证,在进入市场前又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这一点与国内是有区别的。另外,在产品的推广上,我们不是简单地给农民讲产品组合,更多是从他们的实际需求考虑。以北美的农场为例,种植规模都很大,基本上都是在6000亩以上,农场主之间也有技术壁垒,用同样的产品,怎么进行田间管理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不会轻易分享。美盛的农学专家因为常年跟农场主在一起,会耳闻目染获得很多农场管理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技术黑匣子。
主持人:中国的改革永不止步,农资企业面临新形势也要继续深入转型升级,如何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呢?
苟学川:农资企业改革升级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前几年,四川农资主要是在集团层面进行结构调整,近两年主要是主业方面的转型。后来我们发现,最初的整合只是一个形式、产权、人员、归类上的整合,并没有根据我们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来整合。在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集团旗下的邦立达公司在川粤两地运行,由传统贸易型向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方面转型,另外还通过启用其他子公司平台,有机整合大宗贸易进出口、化工、种子、有机肥生产、物流等板块,不断完善并丰富服务的点和面。我们还在四川参股了很多合作社,通过制定全方位作物种植方案,从产前、产中、产后,包括农产品的经营等环节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将服务落到实处。传统化肥贸易方面,我们会不断加强,未来主要在信息化、专业化、精英化,规模做大、做强方面来做工作。
点评:
成功不一定是企业最终的目标,成长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不可以不成长。什么是将改革进行到底?我认为,改革是没有尽头的,要持续深化,开放永无止境。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传统的农业思维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农业思维成了束缚农业发展的枷锁,改革也就成了必然。
农资企业如何参与乡村振兴
刘贵华:这一点都不矛盾,辉隆现在的2个产业园,流转了3万亩土地,通过下一步的统一化运作,分包给那些种粮大户承包,一部分人变成新的种粮大户,另外一部分由于经济实力或劳动能力不能承包,可以到2个产业园做一些正常农业工作,现在2个基地的用人都是当地农民。
赵思俭:目前四川开元在做森林康养小镇——光雾合谷,开元集中了2万亩森林搞康养,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带动当地所有老百姓的就业、创业,这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带动,整个项目投资70亿元,可能要五六年才能建成,建成以后,整个地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目前,四川开元集团做起了康养产业、黑龙江倍丰集团做起了稻米产业、湖北农资控股集团做起了茶产业、陕西农科做起了苗木产业,农资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到底是该做好原有的产业还是转型尝试做其他产业呢?该如何选择?
赵思俭:我觉得做康养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也是农资行业的一种延伸,也没有跳出我们的行业。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开元现在搞康养,两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在贵州的赤水市已经搞了一个康养项目,这个项目已经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现在当地房价已经卖到9000-10000元/平米了,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振兴与发展。
李海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大,大米应当说是每个家庭餐桌的必备,人们的生活应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今天怎么能吃得健康应该说是人们生活的需求。倍丰农资集团就是忠于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为更多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好吃的大米,成为黑龙江倍丰集团的一个使命和追求,这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勇:湖北省茶业集团是湖北省农的二级子公司,具有红茶、黑茶、绿茶系列,应该说集团有非常好的茶业资源地。农资企业怎么参与乡村振兴?把好的农产品卖出好的价格,通过产业的方式,例如有很好的茶叶,茶农增产不一定能增收。企业通过品牌运作,把这些好的茶叶推介给世界人民,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是湖北农资控股集团做茶叶的原因。
董琳: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产苹果大国,陕西的苹果是陕西一个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这么多年,陕西的苹果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陕西农科也在探索,咱们是做农业的,还是以主业为主,但是在这个产业链上还有没有可能有新的探索?作为一个化肥流通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到化肥上来。根据对苹果苗跟踪、做好化肥整个建立服务的建立,这是企业对整个化肥流通产业链的摸索,我们希望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点评:
提起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要搞好产业体系,以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整个产业要全面振兴,这是有巨大社会意义的,既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探索,也能够促进社会效益。
主持人:《中国农资》记者 范林红
访谈嘉宾:
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贵华
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 赵思俭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总经理 李海平
湖北农资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 勇
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 琳
点评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对话访谈三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主持人:《中国农资》记者 黄敏
访谈嘉宾: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宏坤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福如
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淑平
九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 军
联合惠农农资(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秋兵
点评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新形势与新需求的不断涌现,农资行业向上、中、下游业务延伸的探索如火如荼,使农业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各位嘉宾对农资行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这一现象如何看待?
陈宏坤:产业链融合,一是纵向方面,涵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对于肥料企业来讲还涉及到上游原料、中游加工生产及二次创新、下游推广乃至种植业服务;二是以肥料为主,研发生产相关的横向合作,包括技术创新整合高效科研资源,以及和种植业方面的种子、农药甚至一些金融企业的横向合作。对于农资企业来讲,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为了应对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的变化。企业还是要认真思考自身优势,从技术、资金、人才甚至商业模式层面深入考量,然后找几个点来做。
王淑平:我们是做肥料的,以前只要有好产品,通过服务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就可以,但现在还要思考怎样让农民省力、省心、省钱,关注农民在想什么。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去撬动产业链中的增值点,对于农资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认为,不能一谈到产业链就都跑去卖农产品,农资企业还应该立足本业,把土壤和肥料研究透彻。
李秋兵:提到产业链,我认为全世界在农资领域真正做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企业还没有诞生,比较好的企业能把产销结合起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国内现在搞产业链融合的农资企业,也没有一个能够把产业链从头到尾全部做好的。肥料企业还是应该立足本职,在农业发展的新变化中找准定位,做适当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但是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主持人:能否谈谈农资企业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未来有哪些方向?
田军:我们是一家从生产向流通延伸的企业,这种融合也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链融合。通过自建营销网络、自建团队,到2006年,我们在全国已经拥有上百家销售公司,营销人员达上千人,但这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弊端。10年前,土地流转还没有深入开展,我们开始介入农业产业化,打造万亩油菜籽项目,这一尝试的产业化结果是失败的,产业链融合发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因此,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同的事情,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尽管深度参与流通、农业产业化等探索让我们交了很多学费,但也使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重要就是从过去工厂的观念演变到了现在的用户思维和产业思维。
陈宏坤:以金正大为例,过去20年,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做了创新,一是技术研发和创新,与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起吸收他们的专利,推动产品升级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和下游的种植业者,包括经销商,以及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横向合作,把服务端做好。
王淑平:作为一个关注土壤健康,以生物有机肥为主打的肥料企业,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成立了农业服务公司,通过综合的农业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适度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也能保障农民用上优质农资产品,享受优质的服务。
宋福如:我国农业生产和农资行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比如肥料利用率、肥料的绿色健康属性等。谈产业链发展的前提还是要研发生产真正有科技含量的优质肥料,我们要在提高化肥利用率方面下功夫,要生产能够解决土地污染的肥料,让肥料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难点,这也肥料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未来改革发展的重点。
点评:
前面的嘉宾讲到了产业链的融合、主体的融合,后面的嘉宾又讲到与生产服务的融合。过去,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概念,这种产业分割实际上对现代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现在我们要推动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专业化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只有专业化才能增加效率、收益,企业立足主业,做精自己擅长的领域就能成为百年老店,不计成本的扩张与融合,既不科学也不能长久。
对话访谈四
新生代的使命与传承
主持人:怎样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
牛楠辉:绿生身处祖国的边陲海南,面对当时已经被“瓜分”的传统肥料资源,以及看到国外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绿生决定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发展高端化肥品牌。2005年,绿生开始做特肥,是最早接触特肥的一批企业。我认为,未来所有区域性的农资经销商要走两条路,一条是深度玩转作物,另一条是立体玩好零售。每个企业都要按照自己的区域情况、发展规模来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韩晓波:如果说把传统肥料比作耕耘当代的话,微生物肥料就是在耕耘未来。索丰在创业之初依据自身所处港口的区域特点,以及微生物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的特性,而选择了耕耘未来,也就选择了微生物肥料。
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索丰不断探索经营模式,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热门不热门,更重要的是适合不适合。基于索丰所从事的产品类别和特性,面对近几年热门的“互联网+”,索丰还要冷静观察一段时间。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升级,未来互联网一定会成为农资销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板块。
主持人:萌帮在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孟国明:萌帮在2009年就开始专注做水溶肥,国际业务占销售输出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左右,多年来立足于国际市场引进、消化、吸收、输出优质水溶肥产品,最大程度保证了水溶肥的质量,在销售产品的同时还积极引导用户如何选择正确的肥料,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肥料。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首先,萌帮将继续扎实做服务,以服务促销售。其次,萌帮将更注重员工对“三农”的感情,减少招聘职业经理人从事营销工作。最后,我们计划按照国别逐步推进自主品牌的海外销售,同时计划在东欧投资水溶肥原料企业。
主持人:现在所处的时代同老一辈农资人那时候相比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邱毅荣:改革开放40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20年,对应农资企业也基本完成了一代承接。作为农资二代人,我既享受了父辈创造的财富,也承接了企业传承的压力。父辈的经营从无到有经历了很多坎坷和艰辛,而接力棒到我们手中,可以说是农资新生代的成长机遇与挑战并存。而面对时代众多选择、怎么选、选什么是比努力更重要的命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农资新生代既是时代的见证人也是时代的并行者,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迎接时代变革。父辈给我们的是精神意志的激励,而我们既要传承他们的精神,更要与时代同行,做好农资承接,实现农资精神。
王巍翰:最近农资行业面临的困境对于小企业是灾难,对于大企业是煎熬,大家对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渐渐习以为常。20年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众德应运而生,而如今的农资市场是否能有一部分像互联网经济一样由B2B变成B2C,这是作为农资新生代所面临的挑战。
众德多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传统意义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式的农业,将会渐渐因为“互联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众德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趋势,在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将“互联网+”融入到农业生产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家用手机,轻松能种地将会成为现实。
主持人:对于新生代的使命与传承有怎样的理解?
徐子凌: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工商管理培训班中有很多老一辈农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行业奋斗了多年,为“三农”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同时他们培养出的农资新生代也逐渐展露出身上闪光的一面,会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更高的价值。老一代和新一代的结合才能更适应社会变革,才能更好的服务“三农”。
现在的农资新生代渐渐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服务了“三农”的重担,要对行业多一份敬畏,多一分感恩。建设好企业的同时也要传承好老一辈农资人留下的光荣传统。肩挑“三农重担”胸怀责任使命,用行动推动行业发展,这将是农资新生代共同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点评:
企业发展要从脚下走起,先把主业做好,在此基础上再去延伸发展。要谨记播种和收获一定不在同一个季节,但是播种和收获必在同一个地方。
主持人:《中国农资》记者 徐 娜
访谈嘉宾:
海南绿生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牛楠辉
青岛索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晓波
河北萌帮水溶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孟国明
福建龙益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毅荣
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巍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工商管理培训班主任 徐子凌
点评嘉宾:
深圳市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春沣教育名誉院长 赵一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