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党双忍
终南山麓的南五台山风景壮丽
自然
毫无疑问,秦岭山脉只有一个。然而,“秦岭”一词,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截至目前,人们至少是在以下意义上使用“秦岭”一词。
首先,本原意义上的秦岭。秦,原本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一个小地方,在今天也称之“秦亭乡”。因“非子”的养马才能,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将这个叫“秦”的小地方封赏给“非子”。由此,“非子”便成为“秦非子”,其后代以“秦”为名号。于是,有了秦国,秦朝,秦始皇……于是,“秦”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英文China一词也来自于“秦”之音Chin。在东汉,班固以“秦”名山。班固《西都赋》:“睎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首。”这是古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秦岭”一词。显然,班固所言秦岭即是西都长安的南山。至班固时,周代和汉代,皆曾以长安与洛阳为都。唯独秦代,不曾在洛阳立都。以“秦”字,名长安之南山,独具匠心。汉长安城在渭河南岸的龙首原上,自然只能看得见南山的岭脊部分,难以看到山的全貌。所以,称之为“秦岭”,而不称“秦山”。可见,“秦岭”一词原本是指长安的南山。因此,不少文献指出:秦岭,一曰终南山。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秦岭。无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抑或是开创中华千年帝制的大秦帝国,皆立都关中,立都陕西。所以,陕西的简称即是“秦”。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便把“秦岭”等同于关中的南山,陕西的南山。然而,如今的陕西,是历史上版图最小的陕西。“陕西”一词,源于“分陕而治”。这里的“陕”即河南三门峡市黄河南岸秦岭北坡的“陕塬”。陕西,即“陕塬以西”。在宋代,“陕西路”的版图,东至“陕塬”,西抵青藏高原上青海一带的黄河岸边。如今,这一地带的人,依然在说“陕西话”,听“秦腔”。这一地带的南山,自然也是“陕西的南山”,也是文化意义上的“秦岭”。抵达青藏高原黄河东岸的秦岭,实现了与具有“万山之祖”之称的昆仑山“一脉相承”。后来,从“陕甘分治”再到“陕甘分省”,作为行政单元的“陕西”,其版图出现大面积的收缩。而事实上的秦岭,并不会因此而缩小。也就是说,秦岭的范围,早就不是现在陕西版图内的南山。
第三,地理意义上的秦岭。不少人所知道的秦岭,是中学地理课本讲述的“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既然如此,淮河向西,具有中国南北分界线意义的山脉,皆可称之为秦岭。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河南豫西的山脉。结合前文所述,由河南嵩山向西直达青藏高原黄河东岸,所有东西向山脉,皆可称之为秦岭。东西长度超过1500公里,可谓“三千里大秦岭”。高峻挺拔的秦岭,阻挡了南来的水汽,也阻挡了南下的冷气,从而使得秦岭北麓与秦岭南坡呈现出显著不同的地理生态样貌,维持着“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中国南北大格局。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分”,而不重视“合”。其实,所谓南北分界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更多的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带特征。秦岭山里,既有中国的南方,又有中国的北方。既不是典型的北方,也不是典型的南方;或者说,既像是南方,又像是北方。其实,也是一种“既南又北”、“不南不北”的格局。因此,秦岭是中国的北方,也是中国的南方,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共享了大秦岭。
第四,生态意义上的秦岭。黄河、长江是母亲河,大秦岭是父亲山。大秦岭与黄河、长江组成的“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国心脏地带。秦岭四宝:水、森林、文脉和美景。第一宝即是“秦岭水”。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根脉。大秦岭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分水岭,也是黄河、长江、淮河共享了大秦岭。在长江流域,秦岭孕育了汉江、嘉陵江。在嘉陵江与汉江之间,是玉皇山和大巴山。嘉陵江南北流向,塑造了四川盆地,精气聚结于重庆。汉江东西流向,塑造了江汉平原,精气聚结于武汉。如今,来自秦岭的汉江水北上,滋润北京城,滋润京津冀,滋润华北大平原。在黄河流域,秦岭孕育了渭河、洛河。渭河塑造了关中平原,精气聚结于西安,也是古长安。洛河塑造了洛河盆地,精气聚结于洛阳。长安与洛阳是两大千年帝都。华山是渭河与洛河分水岭,统领着长安与洛阳。华山与渭河、洛河组成的小“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本部所在。嵩山是洛河与淮河的分水岭,是中国的“王城”集结地,堪称是大秦岭的“东方王冠”。
第五,全球意义上的秦岭。在6亿年前,秦岭尚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与现代地中海连为一体。此时,华北、华南两大板块隔海相望。后来,经过多次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秦岭洋以推手风琴方式关闭,海水被由东向西、从北向南逐一挤出,褶皱隆起为山脉。经过复杂而深刻的造山过程,秦岭、巴山、岷山、西倾山相继隆起,并合体为大秦岭。再后来,在印度次大陆撞击下,青藏高原快速崛起,大秦岭西部随之抬起,并形成了今天这种四兄弟姿态各异的大格局。如今,从卫星/影像图上一目了然,可以发现亚欧大陆中央横卧着一巨大山系,由中国腹心地带的大秦岭,经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波斯高原,土耳其高原,一直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长达1.2万公里。这一巨大山系,即是世界昆仑山。世界昆仑山是“世界岛”上的中央龙脉,秦岭是东方龙首,阿尔卑斯山是西方龙首。帕米尔高原是世界昆仑山的腹腰,向东伸展出昆仑山-大秦岭,构成了中国的中央山脉,也是中国的中龙、干龙,腹心之龙。
西成高铁穿过秦岭腹地
秦岭主峰太白山
第六,法律意义上的秦岭。大秦岭布展在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6省1市。各省市的秦岭,自然适用各自的政策法律。陕西秦岭处在大秦岭的腹腰地带,约占全部秦岭四分之一。嘉陵江、汉江、洛河的源头,以及秦岭主峰太白山皆在陕西。在地理、生态、人文三维度上,陕西皆是“最秦岭”。“最秦岭”的陕西,也最先在法律意义上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07年,陕西“破天荒”,颁布实施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秦保条例”)。在中国,以山脉为对象立法保护,这是“首例”。于是,地理属性、生态属性、人文属性的山脉有了法律属性。法律属性建立在地理、生态、人文属性的基础上。于是,在自然边界的基础上,秦岭有了法律边界。“秦保条例”,就像是为陕西秦岭量身定制的“金钟罩”。这个“金钟罩”,由核心到外围,设置了三层保护结构和保护机制。2017年,第一次修订了“秦保条例”,升级了“金钟罩”功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新版的陕西“秦保条例”,建造起更为牢靠的“金钟罩”。毫无疑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6省1市联动,建造覆盖秦岭全域的“金钟罩”。如果国家层面出手,打造“中”字号“金钟罩”,无疑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
以上六个“秦岭”,皆是从一个方面定义了“秦岭”。当我们以“秦岭”为对象,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也就可以得到一个《秦岭学》知识视野的大秦岭。在《秦岭学》知识视野中,地理-生态-人文是一个三维耦合系统。在这样的三维耦合系统中,大秦岭获得了极为特别的地位。这种特别地位,可以用一个“芯”字来表示。芯,本指灯芯草的茎髓,转指事物的精髓和关键部位。这里的芯,对应着英文core,而不能对应为chip。大秦岭是中国芯,这里的“中国芯”不译作china chip,而译作china core,可以直接链接为一个词chincore。大秦岭是世界昆仑山的东方龙首,是丝路中国芯;大秦岭连接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脉,是地理中国芯;大秦岭是中国森林宝岛,中央水塔,物种基因库,生态中国芯;大秦岭是华夏文明原生地,庇佑了两大千年帝都,是人文中国芯;大秦岭是自然美景与人文美景聚集地,是美丽中国芯。
以上六个“秦岭”,再加《秦岭学》意义上的“秦岭”,也可算作是“秦岭,非常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