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天人学说及其实现途径与儒道比较

2018-12-18 19:26李强
牡丹 2018年27期
关键词:儒道本性墨子

中国的哲学史就是一部天人学说的发展史,在其源流中又以墨子与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引人注目。他们分别构建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各自不同“天人关系”实现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各有所长,尤其是墨子思想擅长理性分析的特点,给后人展开了一幅恢弘巨著,发人深思。

一、天人学说的主要观点

天人之学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比较系统的发展是在战国中期,当时的学术界百家争鸣,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杰出代表,如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墨家的墨子等,但由于各家学说的思想宗旨不同,对于“天”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人”的理解,人们有比较公认的解释。众所周知,人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属性。儒家的孟子认为“天人合一”,这里的“一”指的是人的社会性,而道家的庄子也认为“天人合一”,这里的“一”指的却是人的自然性,而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天与人都是相分的。这正与战国中期“天人观”系统发展的代表人物相契合,同儒道两家以“内圣之学”为特征不同,墨子更重视的是“外王之道”。

儒道两家希望以这种“内在超越”为基础的“内圣之学”来构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儒道两家理想代表的“圣王”或“神人”终究只是一种理想,而且作为一种“为己”之学,只能是为极少数人设定的。墨家的理想却不同,它通过一种“外在超越”,通过标准的制定、力量的约束等,使其社会理想更适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这一点与中国哲学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墨子思想擅长理性分析的特点,也是中国主流哲学所无的。在以上基础上来重新认识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二、天人关系的实现途径

孟子的思想中,“仁”占据重要地位,正如学者季葆华所言:“仁,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核心的核心。”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实现也是通过“仁”来施行的。孟子重视“仁”,同样他把“仁道”能否推行作为人士成败的关键。而要实现“天人合一”当然也离不开“仁道”的推行。而且由于“天”在孟子思想中的多重含义,追求人的道德与天的道德相互印证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只能由“仁道”才能实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由此可见,追求“仁道”是孟子不懈的目标,也是孟子认为的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这样才能使人逐步认识到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这样才能进一步认识到“天”的本性。借助这种方法,人不断通过“仁道”来扩充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善端,最终的结果就是与“天”的本性达到一致,这就是“天人合一”境界。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在庄子看来,无为就是最大的有为,只有做到无为,才能够使人顺应自然、接受自然。而这一切在庄子看来都需要一种意识,而这种意识的主旨就是无为。因此,庄子要做到“天人合一”首要的就是“无为”,表现在具体中就是“心斋”“坐忘”,就是要人能够去除思虑中的知识,使心灵的虚无能够合于“大道”。做到这样,人就能够慢慢忘却自我,顺应自然,就能够逐渐与“道”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遵循的就是顺应自然,庄子认为天道本身与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则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就是说,天道自然与这些至人、圣人他们的本性是一致的,都是“无为”,可见,庄子的“天人合一”是以体悟大道为核心的,人能够顺应自然、感悟自然,最终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墨子将“天志”设为仪法,目的就是让“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在这里为天下人的言行举止都设立了标准,并且认为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这个规矩去做事,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规范。如此,人们只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做就是好的,不按照这个标准来做就是错误的,而这个标准对社会来说是能够产生巨大利益的。当时,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墨子只能通过“天”来宣传他的学说、表达他的思想,这样的做法更容易为被普通民众认可,主要的表现有墨子提出的反对“命定论”的思想,认为人可以强力从事,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他提出了自己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景象,倡导“兼爱”,構筑一个非私有性质的共同团体,这给普通人带去了希望,也给其学说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如梁启超所说:“简单说,把一切含着‘私有性质的团体都破除了,成为一个‘共有共享的团体,就是墨子的兼爱社会。”墨子的“天人关系”实现的途径是设定外在标准(来自天志),以此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决定人的是非、进退。人可以在此范围内“强力从事”,在整个过程中,天人始终都是相分的。

三、结语

“天人二分”与“天人合一”是哲学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孟子和庄子分别构建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各自不同“天人关系”实现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各有所长,特别是墨子以理性思想见长,给后人展开了一幅恢弘巨著,发人深思。与儒道“天人合一”相比,墨子天人学说及其实现途径显著不同,主张“天人二分”。墨子思想是中国“天人二分”学说的发端,为后人研究“天人二分”思想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强(1983-),男,河南焦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儒道本性墨子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墨子号”与墨子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