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桥
摘 要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保障,高中应该高度重视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乡土资源 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1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
1.1对乡土资源的理解
乡土资源指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江河湖泊特点、植被生长状况、土壤类型、地形特征等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会限制或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的工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发展和人口状况等形成地方特色。将乡土地理资源运用于地理课程中,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乡土资源作为一个完整案例呈现给学生,贯穿整个课堂之中;也可以将乡土资源作为研究型学习的材料,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抑或可以将乡土资源作为地理野外实践的地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乡土资源融于地理教学关键在于恰当合理、切忌生搬硬套,防止乡土资源利用不当。
1.2乡土资源运用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2.1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与地理环境如何和谐发展”。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周围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典型案例,将乡土地理资源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所处地区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具体事例,提出相对的建议和对策。学生可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1.2.2区域认知,培养综合思维
利用综合思维判断区域内自然或人文经济各要素类型、要素格局、各要素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梳理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从整体、全面、系统、动态看待地理环境,辩证客观的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关系。乡土资源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载体。地理教师可以将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区域中运用综合思维,全面、客观的看待地理问题。
1.2.3实践探究,践行地理实践力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地理实践是除地理课堂外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指通过学生的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乡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调查法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对身边区域进行地理考察,践行地理行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区域认知;学生在通过对乡土资源的考察和调查过程中,要运动综合思维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全面的角度了解家乡。
2研读课标,精选案例
2.1深圳市城市化特殊之处
30年的时间,深圳从一个沿海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人口千万的大都市,其城市化进程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典型的独一无二的案例。深圳市城市化的进行发展飞速,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交通和住房等问题也较为典型,为多方所关注。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笔者实习学校处于深圳市龙岗区,学生多为深圳市本地居民,对于深圳市有着很深的感情,笔者拟通过学生对深圳市城市化的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知识,培养学生对于家乡地理环境热爱,践行学生地理实践力。
2.2教学设计过程
【课标解读】
《城市化》一节课课标要求为:运用有关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为“运用有关资料”,认知标准为“概括”与“解释”,内容标准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案例和资料的选取以及呈现尤为重要。案例应具有贴近生活、贴近科学、贴近目标等特点,便于学生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内化。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本章前两节内容在于从微观上呈现城市内部结构及功能,展现了静态的城市形态。本节内容则以城市化进程为主轴线,首先通过展示“长江地区城市化发展”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接下来以漫画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动力,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意义。紧接着通过图表信息展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并通过案例的形式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最后教材以四张图片的形式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利用图表资料,使学生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差异;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进行地理调查,分析家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城市观环境观,认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区域认知:运用图表和资料,明确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原因。
综合思维: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认识城市化的过程,辩证的看待城市化的意义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小组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明确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调查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點。
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地理调查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概念
(导入)改革开放20多年,深圳市从一个沿海小渔村一跃成为繁华的大都市,深圳市的人口和土地利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说一说,深圳发生了哪些变化?
(展示)(1)深圳市1998年和2018年两期Google Earth遥感影像。(2)深圳市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1980年深圳城市人口约1万人,农村人口约30万人。2011年深圳市户籍人口274.7万。非户籍人口达到了1280万人,总人口达1550多万。1983年深圳市非农用地4.92%,1995年34.54%,预计到达2020年时,非农用地面积比例达到50%。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所展示的资料,讨论说明深圳市的变化。
教师:在深圳发展的过程中,市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像这种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请同学们结合城市化的概念和深圳市人口、土地利用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学生:归纳城市化的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城市化的推理和拉力
课前任务:在本节课上课之前,向学生布置采访任务:学生每个人采访一位农村人选择到深圳城市生活的原因。上课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为什么他们会放弃深圳市人口来到城市生活?”
学生: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归纳农村人口选择城市生活的原因。
教师:总结归纳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教师:教师首先呈现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讲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速度、特点。其次呈现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学生:学生的学习遵循从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到不同国家之家差异,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师:呈现图2.23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图2.26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英、美两国城市化都是从1800年开始?(2)为什么巴西的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高于美国?(3)为什么印度城市化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4)对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它各自的特点。
学生:小组利用已有知识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拟对教师“四问”作出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作出回应,再对“四问”原因作出点播。扩展讲解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概念。细致分析中国城市化特点。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整体内容,最后由教师点评,并布置下节课内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研究型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提前讲解研究型学习的背景、目标、知识体系和调查方法,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调查:深圳市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上课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分析归纳城市化所带来的各自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獻
[1] 汪际.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3):38-39.
[2] 谢家放,李春美.基于茶马古道文化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以云南省鹤庆县松桂镇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3):17-19.
[3] 刘磊.主体性地理教学策略探究——以“城市化”教学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12(12):27-28.
[4] 戴文斌,夏志芳.“城市化”教学设计——地理信息技术普适教学的探索[J].地理教学,2015(17):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