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龙
摘 要: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常见病害,分析发病原因及防治重点,为大豆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932024
引言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大豆作物常见病害之一,从我国分布来看,以黑龙江省、内蒙古危害较重,大豆作为垦区主栽农作物之一,每年都有发生,一般田块发病率达10%左右,重病田达50%,减产最高可达50%以上,给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前茬作物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的侵染寄主很多,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向日葵、白菜、马铃薯、胡萝卜等64科300多种植物,禾本科不受侵染,近几年,大豆前茬的多样性或者前茬基本上都是大豆,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导致田间积量了一定量的菌核,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大豆菌核病发病率因此逐年提高。前作是向日葵和油菜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
1.2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影响。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造成田间封垄郁闭的早,通风透光不良、土壤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有利于发病,大豆菌核病发生重;同等条件下大豆45cm窄行密植发病较垄上双条播种植发病重。整地。大豆菌核随土壤深度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减少,在土壤1~3cm深度范围内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的地块、整地不平、排水不畅、低洼易涝地都为菌核病病菌萌发创造了机会,相对发病重。
1.3 不合理施肥
偏施氮肥、施用有機肥多有利于菌核病的大发生。N素对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发育非常有利,据资料记载,大豆菌核病病菌的菌丝在微酸环境下生长加速,偏施氮肥会使大豆植株体内酸性物质和N素增多,C/N比值降低,菌丝生长加快。多次喷施叶面肥,大豆植株生长繁茂,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田间湿度大,植株抗病性减弱,易发病。
1.4 种子携带菌核
病原真菌以混在种子间的菌核和土壤中越冬,种子内菌核残留量大,亦可带病,连年使用上一年收获的大豆作为种子,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生逐年加重。大豆重迎茬。大豆重茬迎茬地块土壤里菌核数不断增多,菌核病的发病率高,有调查显示,大豆重茬菌核病发病率为11.2%,迎茬发病率为5.6%,5a发病率为37.0%,重茬年数越多发病率越高。
1.5 气侯条件
大豆花期到结荚期的气候是大豆菌核病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 条件适合时菌核萌发,其中最主要的是湿度。菌核病流行的适温15~25℃、土壤相对湿度70%~80%、寡照阴雨天气,具备以上条件时适合菌核的萌发侵染。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弹出再借气流、雨传播蔓延,最远能传30m。垦区7月中旬—8月上旬,正是大豆开花期到结荚盛期,此期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低温寡照,温度适宜,在18~22℃之间,给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菌核萌发从大豆盛花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鼓粒末期,8月上旬温度较高时,患病植株会表现出明显的菌核病症状。
2 综合防治重点
2.1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产量潜力大的耐病品种。目前较耐病品种有合丰26号、合丰47号、合丰50、黑河7号、黑农43号、九丰3号等。无病田留种以确保种子不带病菌。另外要精选种子,筛除混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用无菌核的良种播种。
2.2 轮作倒茬
大豆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只传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因此,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轮作。种植大豆应避免与向日葵、油菜地相邻,避免重茬、迎茬,以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发病严重的地块,应轮作3a以上。
2.3 加强田间管理
为了不影响种子发芽及植株的整齐度,播种不宜过深,要做到深浅一致,保证播种质量;根据大豆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防止大豆徒长,以提高大豆抗病能力。施肥时注意平衡施肥,适当地控制氮肥量,增施钾肥,N、P、K肥要合理搭配,避免施氮肥过多,同时也要注意硼肥、锌肥等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
2.4 化学防治
病害发生后,及时药剂防治是生产上唯一有效地控制措施。菌核子囊盘萌发一般在7月20—25日进入萌发高峰,与大豆开花期重叠,防治适期以7月20—25日为宜。菌核发病初期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喷洒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效果更好。农利灵+速克灵两种药剂混用防效明显高于一种药剂单用。当地块发病率达到15%以上时,要及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