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薇 谢戎彬
编者的话:2019年1月1日是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间,两岸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三通、人员交流以及经济融合等,但也面临“台独”分裂势力的严峻挑战。而在过去一年,台海也远不平静。美国继续着力打“台湾牌”,美国军舰三次通过台湾海峡。与此同时,岛内经过“九合一”选举后形势大变,蔡英文提前“跛脚”。随着2019年台湾又进入“大选年”,绿营是否还会继续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两岸关系将往何处去?《环球时报》就这些问题专访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上图)。
两岸——结束军事对峙还不具备条件
环球时报:距离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已过去40年,里面提到的两岸三通已经实现,但两岸军事对峙状态仍未结束。在您看来,两岸要结束军事对峙需要什么样的契机和条件?
王在希: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对两岸关系而言是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大陆开始对台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在此之前,大陆也有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但基本思路是“武力解放”。40年来,我们的对台工作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实现了两岸三通直航、大陆游客入岛、两岸经济融合、两岸领导人会晤
等,但两岸之间的敌对状态至今仍未结束。
我认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之前的关键性一步。这个问题不解决,说明两岸双方在政治上还没有建立互信。我的看法是,要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关键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双方在坚持一个中国问题上有高度共识;二是两岸双方都要有谋求统一的意愿。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民党对第一条也很勉强,第二条就谈不上了,而民进党两条都做不到。所以目前还不具备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的基本条件,还需要努力,还需要时间。
环球时报:台媒日前总结称,2018年大陆军舰开始例行巡航台湾。您对这样的变化如何解读?
王在希:2018年以来,大陆海空军先后派轰—6K战机编队和包括辽宁舰在内的舰艇编队到台湾周边巡航。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宣示领土主权。因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舰机到自己的领土周边巡航,是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常举动。
第二,警告震慑“台独”。民进党蔡英文上台这两年多来,始终不承认“两岸一中”,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凭借执政有利条件,一步步推行“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并推动“统独公投”,气焰嚣张。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通过军机舰艇巡航,来警告遏制一下“台独”分裂势力。
第三,进行日常训练。派军机、舰艇绕台进行巡航,也是我海空军一项正常的年度训练活动。考虑到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不能完全排除发生“台独”分裂事变的可能性,为了确保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军队平时有必要进行各种课目训练。▲
美国——未来会重点打“台湾牌”
环球时报:2018年度,美国军舰三度通过台湾海峡,您认为这发出怎样的信号?
王在希:美国军舰频繁通过台湾海峡,是精心策划的针对中国大陆的具有挑衅性的军事行动。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家务事。多年来,美国一直插手干预台湾问题,向台湾出售各种先进武器,利用台湾问题向我施压,阻扰两岸统一。近年来美国不断派军舰通过台湾海峡,意在给台当局壮胆,给“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保护,针对我遏制“台独”措施进行反遏制。
环球时报:对于这届美国政府
未来是否会重点打“台湾牌”,即台湾问题是否中美之间的重要纷争点,外界看法不一。您的观察是什么?
王在希:特朗普胜选后,对中国首先打的就是“台湾牌”,跟蔡英文直接通电话,祝贺她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这是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一个中国底线的举动。所以美国一直把台湾作为它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筹码、一张王牌。我认为美国发动贸易战仅仅是开始,现在又在打科技战,从策略考虑,美国会打打停停,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对华强硬遏制的战略。未来美国政府无疑会重点打“台湾牌”,因为对它来说,打“台湾牌”比起贸易战、科技战来成本最低,但会触动中国的敏感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上台后,已经为下一步重点打“台湾牌”预先做好了法律准备。美国国会已经把当年里根总统“对台六点口头承诺”和“与台湾关系法”合并为一个新的法律,今年3月特朗普又签署“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形成了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相对立的国内法。依照这3部法律,美台之间可以进行高层互访,美国可售台各种武器,美台可以进行军事交流。今年以来,美国舆论一直放风美国军舰将停靠台湾港口、美台将合作举行军演等,我们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和警惕。▲
“台独”——蔡英文更具隐蔽性
环球时报:目前岛内是民进党二度执政。在您看来,蔡英文和陈水扁在推动“台独”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王在希:蔡英文和陈水扁都是李登辉培植的两个“台独”骨干,他们都坚持“台独”立场,但在做法上有明显区别。陈水扁属于“功利性台独”,蔡英文属于“理念性台独”。陈水扁很激进,2004年连任后准备3年内完成“法理台独”,在2008年发动“入联公投”,最后彻底失败。蔡英文吸取了他的教训,上台后淡化“台独”色彩,搞“渐进式台独”,打着“维持现状”的幌子,台底下一步一步推进。他们俩的行事风格也不同,陈水扁比较高调张扬,蔡英文比较沉稳内敛,光做不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蔡英文更加具有欺骗性、隐蔽性,更具有危险性。
环球时报:今年岛内的“九合一”选举和过去几次大型选举相比,有哪些新特点?对我们处理两岸关系有什么启发?
王在希:这次台湾地方选举确有几个鲜明特点。首先,非典型政治人物最受台湾选民的支持和追捧,例如韩国瑜是“卖菜郎”,侯友宜是警察,柯文哲是医生,都不是典型的政治人物。尤其是“韩国瑜现象”,他其貌不扬,一个秃头,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什么资源,单枪匹马“空降”高雄,以其特有的江湖风格,每餐一盒卤肉饭、出门一瓶矿泉水,穿一身休闲装打选战;讲话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直奔主题,给人以真实、直爽、不虚伪的感觉。有的评论调侃说,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像
国民党。韩国瑜摆脱了传统政治人物那种西装革履、举止斯文、讲话慢条斯理的风格,非常接地气。
第二个特点是“选人不选
党”。许多候选人都不刻意显示党派色彩,也不邀请本党领导人站台助选。选民在很大程度上不关注候选人的政党背景,而看重其人品和素养,反映出岛内已经厌恶长期以来的蓝绿政党恶斗。第三个特点是长期以来支持民进党的选民“造反”了。民进党的传统支持者主要是中南部农民,由于该党执政后不重视经济民生,意识形态挂帅,没有充分照顾到这个群体的利益,这次选举他们不投民进党,用选票来狠狠教训民进党。中南部许多原本民进党执政的县市“绿地变蓝天”,尤其大本营高雄的翻转,充分说明这一点。台湾选民经过22年的选举已经越来越务实,即“干不好就换人”,“谁能给台湾民众带来实惠就选谁”。
这次选举也证明大陆这几年对台政策奏效。我们政治上坚持一中原则不退让,经济上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外交上压缩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上对“台独”保持震慑,政策上直接惠及台湾老百姓。这次韩国瑜在深绿地盘高雄公开认同“九二共识”,表示要改善与大陆关系,依然高票当选,很说明问题。▲
大陆政策——两党都难有根本改变
环球时报:“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大败,您认为蔡英文在剩下任期内,在岛内会面对怎样的政治形势?在此情况下,台当局会对两岸政策进行调整吗?
王在希: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在这次惨败后,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稳住阵脚,保持政坛影响力,争取下次选举再把失去的权力夺回来;二是为保住基本盘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搞激进“台独”,转移视线。例如推动带有“统独”性质的公投、煽动对大陆的不满情绪、制造两岸紧张、升高省籍对立等。
无论哪种情况,民进党的“台独”基本路线和“维持现状”的大陆政策都不会根本改变,但在策略上不排除会做些调整。例如在两岸民间交流方面,可能会放松一些限制措施,尤其是在农产品贸易、陆客赴台旅游方面。台湾地方县市选后都表达了这方面需求,这涉及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如台当局继续严加管制,会进一步丢失选票。
环球时报: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似乎获得大胜,这对其领导层未来的两岸政策理念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会清晰化吗?
王在希:国民党这次胜选后,关于其两岸政策理念,我还看不出有什么调整的迹象。无论是党主席吴敦义,还是“两个太阳”之一的国民党前主席朱立伦,以及这次选举中脱颖而出的韩国瑜,基本上都奉行马英九在位时主张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和“维持现状”的基本理念,都表示承认“九二共识”,但更强调“一中各表”。倒是马英九本人在选举期间提出了一个“新三不”政策,即“不排斥统一、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其实我看是在玩弄文字,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他没有明确把统一作为唯一选项,“不排斥”只是把统一作为选项之一;“不支持台独”是美国的提法,比起原来“反对台独”的提法反而是退步。
我看到的动向,是国民党胜选后围绕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候选人提名,已经开始新一轮权力角逐。也就是说,围绕最高权力重组已经开始明争暗斗。朱立伦在这次选举一结束,就放话“国民党高层领导应该由中生代接班”,其矛头指向非常清楚。此外,国民党高层在确定候选人的时间安排上也分歧公开化。
岛内媒体评论认为,这次台湾选举,广大选民是因为讨厌民进党、想教训民进党才把票投给国民党,所以国民党应该保持清醒,顺势而为,整合内部,找回党魂,凝聚共识,提出明确、积极的新论述,主动引导舆论,塑造新的民意,才有可能重返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