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旭管
在学术界人工智能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媒体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已成共识。当新闻遇上算法传统媒体如何迎接智能化时代成为热议话题。10月17日,新华智云算法总监蒋宇东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畅谈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探索与未来。
蒋宇东表示自2011年以来,人工智能所依赖的核心是高质量、大规模和有人工标注的数据加上深度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的主要领域包括两大部分内容:机器感知与机器认知。在机器感知领域中,自2011年以来突破最大的两个是语音识别与机器视觉,比如现有的Siri、智能音箱、美颜美体特效、自动驾驶、无人超市、医学影像等等。在机器认知领域中自然语言理解、自动推理与交互的突破相对困难,目前所有的比如:微软小冰、智能助理、AlphaGo、智能诊断等等。
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研究组做出一个包含1400万张图片数据和两万多条标签索引的数据集。李教授表示ImageNet让AI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们突然意识到构建数据集这个苦活累活是AI研究的核心。人们真的明白了数据集跟算法一样,对研究都至关重要。构建一个高质量、大规模和有人工标注的数据是其中最核心的工作。
算法是解决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在计算机中表现为指令的有限序列,每条指令表示一个或多个操作,深度学习是算法的一种。决定算法优化方向的是:第一目标函数如何去设计。第二是数据。目标函数的设计需要一个量化指标,其中包括点击率、转化率、投入产出比,而道德品质、情感、审美是难以量化的,从这方面来讲机器还需要与人来共同协作。所以算法背后的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的价值观。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杨表示,人工智能平台正在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2017年12月新华社发布国内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该产品是由新华社与阿里巴巴合资成立的新华智云公司独立研发。发布之初包含8款智能化产品,即:采蜜、人脸核查、智能会话机器人、语音合成、版权监测、用户画像、新闻分发、2410。其中重磅推出的“2410”产品可实现24小时实时在线,10秒级生成一篇文章。今年6月新华社向全球发布了媒体大脑2.0版,即:MAGIC智能生产平台。
当新闻遇上算法,传统媒体如何迎接智能化时代?新华智云算法总监蒋宇东认为:“传统媒体想要向智能化方向推进,要从整个新闻行业的宏观方向入手,从热门的垂直小点切入,寻找到实际落地应用的场景,搜集到足够数据,深入积累数据素材,在数据基础上,不断迭代更新算法和精细化模型设计,贴近应用领域,通过实际应用推进垂直领域的展开并逐步扩展到相关领域。”
技术如何赋能媒体,人类如何与机器协同共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姜进章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单向的机器学习人脑,人类也要开始学习机器智能,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当今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工作是从大规模高质量标注的数据中学习到规律。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是人工智能发展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新华智云算法总监蒋宇东表示当前算法只能解决大量重复性劳动,而创造性的工作并不会被AI取代。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在描述人工智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也表示:自古以来,科技一直都在改变人类,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实际上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恐慌是基于现在的人类活动畅想机器取代了我们的工作后,我们做些什么,但实际上进入未来的科技时代,会有数十倍、数百倍的人类活动。从现在的人类生活与过去的人类生活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活动是比科技还要超前的在进步。
在未来当人工智能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带来的是便捷化与智能化。人类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被抬到更高的水平线上,做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工作。
虽然在未来人工智能也可以画画、写小说,进行艺术创组,但这并不是人类创造力的全部。人类创造力中包含了对现有社会的深刻理解、自己的审美与独特感知,这种从零到一的过程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