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泉
有一类文本的写作,是专门用来传达情感的,我们把这类文本通称为“传情文本”。例如,抒情诗、小说、戏剧剧本以及以“传情”为主的记叙文(包括抒情散文、部分通讯和报告文学等)等,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就是传达、传递情感,以此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熏陶读者,使读者在情感、情绪上,在精神品质上发生变化。所以这类文本的写作,其核心就在于如何把“情感”传达得到位,传达得感人,传达得生动。那么对于这类文本的写作我们该如何思考呢?笔者认为,这五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读者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来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
第二,情感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第三,传递情感的载体有哪些;
第四,如何才能把要传递的情感加以集中强化:
第五,如何把要传递的情感通过有序化的文字传递出来。
下面我分别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
一、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
我们以传递情感的文本为例,看看读者阅读时通过哪些途径来感受文本的情感。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选自李密《陈情表》)
这段文字之所以能感人,是因为这段文字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没有父亲的照顾,没有母亲的慈爱,又多病多灾,只有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一年到头,没有其他亲人或朋友来看望过他们,常见一老一小的祖孙两人相互携手并行在荒凉的旷野上,更多的是一个皮包骨头的小孩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发呆。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阅读这首诗时,读者似乎感觉到了春雨在一个晚上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网状绵密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来到屋顶、光临窗前、渗入泥土,干枯的野草尽情畅饮,打卷的树叶舒展筋骨;天地之间一片漆黑和静寂,只有细雨有意无意地敲打着江面上的一点灯火,把人的思绪带向远方;天亮推开窗子,无数朵鲜艳红润的花儿跃入眼帘,大地上的所有生命都青翠欲滴。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这段文字,阅读时最能引起读者感触的是众多颇具声色的意象: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古老的槐树、树叶漏下的日光、蓝朵的牵牛花、尖细的秋草,还有一个百无聊赖的端着茶碗的人。
通常情況下,我们在阅读“传情”文段时,边阅读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情境画面,这种情境画面刺激着读者的内心,从而使读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情感是现象与人的内心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形、声、色、味等刺激着人的内心,人的内心对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便会产生好感、美感,对那些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甚至产生反向作用的刺激便会产生厌恶感、疏远感,对那些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刺激则会产生认同感。
读者在感受文本情感时,其实并不是这些文字本身直接刺激着读者的内心,而是这些文字所描绘的工作情境、生活情境、学习情境、交往情境、自然情境等刺激着读者的内心,进而让读者感受到文本的情感。这种情境便是直观的、可感受到的客观现象,这种现象与读者内心相互作用,便产生了情感。所以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归纳如下:
由此,我们可知,读者是通过文本所描绘的可直接感知的社会情境、自然情境,来作用于读者的内心,从而感受到文本的情感。上例中的第①段文字,作者描绘了自己孤苦伶仃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情境,读者阅读这段文字的同时,将这段文字再现为生活情境,这种生活情境作用于读者的内心,于是读者便感受到了作者寓于文本中的苦、悲、酸及祖孙深情。第②段文字,读者借助于诗中“好雨”“潜”“润物”等富有情感的词语,将整首诗再现为春天春雨使自然万物在形声色等方面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境,这种情境作用于读者的内心,读者的内心由惊而感受到了文本所传递的对春雨“喜”之无尽的情感。第③段文字,读者则直接根据文本提供的意象,再现出秋天的各种景物的境况以及作者在这种秋意中的行为,这些景物和行为作用于读者的内心,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文本中所传递的对秋的“悲…‘凉…‘清静”的喜爱之情。
所以,作者在传递情感时,必须根据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来创作文本。由于读者感受文本的情感是由文本所描绘的社会情境、自然情境与读者内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作者在传递情感时,就应朝着生动化、形象化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要将情感以形象化的方式诉诸读者的感受。
二、文本情感的表现形式
一个人的情感,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来。如前所述,读者感受、体验文本中某个人的情感,是对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进行接触、思考、感悟才能实现。所以,要传达一个人的情感,总要借助这个人的语言、行为、表情、自我意识等途径把其情感流露出来,这种情感才可能被他人了解、感知、思考和认同。所以,文本要传递情感,作者首先要熟悉“情感”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哪些。如在人物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下面以“衷情”为例,来归纳文本情感的表现形式。
(一)哀情在语言上的表现方式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常常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衷情来。某些人在内心悲凉时,便不苟言笑,不愿参与任何讨论,好像外界的一切事情都与己无关,在越是人声嘈杂的地方,便越感到孤独痛苦。
“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流露哀情的方式。有的人内心悲哀时便神神叨叨,即使没有任何人理睬他,他也能一个人有说有笑,他的说笑不是给别人听的,那是内心痛苦的一种自我倾诉,是悲哀的一种自我呻吟。
语言“断断续续”“语无伦次”“重复啰唆”也是表现哀情的一种外在形式。有些人,由于内心极度痛苦,根本无法冷静下来梳理自己的语言逻辑,说出来的话往往前后不连贯,逻辑上显得十分混乱,同样一句话不断地反复重述。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反复讲儿子阿毛的故事就是祥林嫂内心的悲凉引起的,《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由于痛苦也常常语无伦次。
“号叫”最能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哀情。有的人,内心感到冤,感到怨,心中极度不平,内心悲哀便转化成愤怒,表现在语言上,便是大声号叫,好像自己的悲哀、怨气不通过这种号叫的方式便难以充分发泄。
以上列举的是哀情在语言上常见的几种表现方式,还有更多的方式需要大家去总结归纳。
(二)哀情在行为上的表现方式
“欲言又止”有时能够成为表现衷情的一种方式。有的人悲伤时,既想向别人倾诉,一吐心中不快,又怕别人听了笑话他、怜悯他,于是就表现出既想说又不想说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内心矛盾痛苦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泣下沾襟”“凄然泪下”是常见的表现衷情的方式。一个人悲哀痛苦时,常常会控制不住地流泪,通过眼泪来释放自己的哀情。
“吞声忍泪”是表现哀情比较浓厚的一种表现方式。悲哀痛苦来临时,自然会发出哭声、流出眼泪,但有些人偏要把哭声和眼泪忍住,使哭声止于喉咙,使眼泪停于眼眶,鼻子酸酸楚楚,这种况味最能体现内心悲楚。
“踣地呼天”“呼天抢地”“捶胸顿足”这是表现内心极度悲哀痛苦常见的一种行为方式。有的人内心极度悲哀时,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常常通过强烈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或撞头或捶胸或跺脚或大声号叫,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一样。
“哀毁骨立”是表现悲哀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方式。有的人,长期处于悲哀状态中,吃饭吃不香,睡觉睡不着,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精神不济,一天天就瘦下去了,以至后来瘦得只剩下骨架了。
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其表现哀情的行为方式便不同。有时,悲哀的程度不同,也可能导致外在行为方式有不同的表现。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要用心揣摩,才可能使衷情的传达准确到位。
(三)衷情在面部表情上的表现特点
“脸色苍白”是衷情最常见的面部表情。心哀则脸呈青灰色,常说的面如死灰就是如此,血色全部隐去,失去了一个人的全部活力。所以,很多作品在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悲哀时,常常着力于对脸色苍白的刻画。
“目光呆滞”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悲哀的面部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情感会通过眼睛流露出来。悲哀之情体现在眼神方面,便是失去了灵气和活力,眼睛有时只是“间或一轮”,整个人像是“木刻似的”。
“愁眉泪眼”是内心悲凉、悲哀的一种外在表情。因内心愁苦,故愁眉深锁;因心中悲哀,故泪眼艨胧。皱紧的眉头和肿胀的眼泡,倍显内心的悲凉。
“迷惘”“茫然”“黯然销魂”是一种失魂落魄的表情。黯然者,悲伤也;销魂者,失神也。某些人,因内心绝望,便失去了对任何事情的刺激所应有的反应,在面部表情上则表现出魂不附体的模样。
“惊慌恐惧”是由害怕而产生悲哀时的一种外部表情。当人面对某些自己无能为力但对自己又有极大伤害的事件时,常常感到惊慌恐惧,无可奈何的悲凉从心底升起。所以惊慌恐惧成了衷情的先兆。
学生如果了解并熟悉了哀情的面部表现特征,在写作时,则可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来传达所要传递的哀情。
(四)哀情在自我意识上的表现
“心累”是指处于衷情状态上的人感觉到内心很累的一种意识。人的身体很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而且是明明白白感觉到的、意识到的心累。这种心累可让一个人彻底垮掉。所以,有些作者常用心累来凸显一个人的哀情。
“心冷”是指一个人始终感觉到内心冰凉的一种意识。在一个内心极度悲哀的人的世界里,因再也感觉不到情感的温度,常常觉得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一切的一切都是冰凉的。
“心痛”“摧心剖肝”“痛入骨髓”“触目崩心”“剖肝泣血”是指一个人始终感觉到内心绞痛、肝被切开、心要崩塌、心在滴血的意识。这种痛并不是生理上的痛,而是在彻底失意、失望、绝望后的心被针刺、心被拧绞、肝被划开的痛。
“寂寞”“孤独”“麻木”“无奈”这是指一个人不被理解或被排除在他人情感关系之外的哀情意识。一个人情感上被孤立,便会有冷清、孤寂之感,悲凉之情便油然而生。
“纠结”“煎熬”“度日如年”这是指一个人在十分悲哀时感觉到时间总是过得很慢的一种意识。由于内心痛苦,总希望痛苦早一点结束,希望时间早点过去,此时在自我的意识中,时间总是比平常消逝得更慢,内心的痛苦总是折磨着自己,人总是处在一种煎熬之中。
直接写出一个充满哀情的人的痛苦意识,最能揭示出这个人的痛苦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刺激读者的感觉,从而引发读者想象。
(五)归纳情感的各种表现形式
情感是客观现象与人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感受。当外界的客观情境作用于人的内心后,如果这些情境中蕴含着能够满足或不能够满足人的內心的某种需要时,人的内心便会产生对这种情境的不同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便是情感。这种情感根据其强烈程度的不同,会引起生理上不同程度的反应,这种反应便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生理上的反应动作越强烈就说明其情感越浓烈,如喜会手舞足蹈、怒会咬牙切齿、忧会茶饭不思、悲会痛心疾首、爱会语言温柔、恨会语言刻薄等等。同学们如果长期归纳和积累情感的各种表现形式,那么写作时就明白能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把所要传递的情感传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