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领 新经济重构竞争规则

2018-12-17 19:33
新经济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要素机制智能

新经济的时代特征

魏继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新经济内涵丰富,包括新的产业、技术、产品、服务,新的基础设施和新的要素,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新的研发设计、生产方式、流通方式、贸易方式、交易方式、金融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新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经济的革命。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新的技术、产品、工艺、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更加聚焦于新的思想、设计、研发、知识发现和发明及新生产要素,将大大改变竞争的性质、强度和规则。

新经济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以人为中心”。新经济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从产业角度,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研发—制造—物流—销售—维护)与用户实现交互,用户驱动生产、创新、销售和物流,追求消费者最佳体验。新制造、新流通给员工及管理者更好的决策支持辅助,同时人在生产中仍然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从政府角度,政府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

二是数字化互联。新经济让各类主体彼此更加紧密联结,将设备、技术、生产线、工艺、流程、工厂、产品、企业家、管理者、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服务紧密地数字化连接成一个网络,使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融合。

三是新要素。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传感器无处不在,智能设备无处不在,智能终端无处不在,连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如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四是协同和集成。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实现互联,再加之大数据分析,实现产业的纵向协同与集成、横向协同与集成和端到端协同与集成,最终是全方位协同与集成。

五是自动化。从孤立的自动化单元转化为整合的自动化设施,并且能够相互联通,从而提升经济系统的灵活性、速度、生产力和质量。

六是智能。新经济致力于生产智能产品、创建智能程序和流程、构建智能工厂、发展智能服务,最终实现智能产业体系。经济系统更加柔性、更加灵活,帮助人们实现端到端的柔性生产和交付。所有智能工厂和价值链参与者,在层与层之间可以交互。

七是“一切皆服务”。产业界聚焦点从生产向服务、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或卖产品与卖服务并重,工业品中服务价值增值的比重会更大。产品智能化将企业与用户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长期服务关系,企业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用户也从主要关注产品质量转变为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八是大生态。新的产业发展平台构建起比原先更为广泛和宏大的生态系统,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与要素配置。

新经济的上述特征,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低科技含量、高成本、生态环境不可持续、能源资源约束、人民生命健康遭受威胁等突出问题有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经济要处理好与传统经济的关系。系统、辩证地认识新与旧。要明白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新旧演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人类文明的进程。

发展新经济,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体制、监管、政策和秩序来保障,需要一套更“包容、开放、前瞻”的规则,科学界定政府、企业、创新者和消费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龙海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提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这些既离不开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也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密切相关。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要为创新创业提供富集并充满活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还应有适于科技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机制,以及鼓励创新的包容性文化等。

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都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特别在构建开放、多元、共生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创新主体之间互动性、创新链条内部承接性、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衔接性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存在的共性问题不容回避。即使是在发展相对较好的示范区、试验区,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还未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当前,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但各类要素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一是企业创新存在多种障碍,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比如,国有企业通常缺乏足够创新动力,也不愿意进行过多的资金投入,即使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成果转化、资产处置也存在复杂、严格的审批流程。相比之下,中小型科技企业虽然创新意愿强、制度束缚少,但其融资难度依然较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创新。二是研发活动与市场脱节。中试力量薄弱、重大技术商品化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三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比如,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仍然较低,而维权成本相对较高,知识产权保护仍有待加强;创新人才的激励手段有待改善;科研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较低,等等。

加快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除了完善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强化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关键还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从宏观层面上,要构建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经济体制,构建适合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真正从体制机制中释放创新活力。

一是多措并举完善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借鉴东湖示范区经验,可考虑在注册资格、资金缴纳等方面缩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前期审批,尽可能降低创业门槛。借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做法,可考虑建立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和以企业为主体、区域共用的各类研发服务平台,有效分担创新创业风险。借鉴中关村示范区经验,可考虑逐步完善服务中小微企业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等举措。

二是明确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在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定位。建立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转化机制和联合攻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提升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此外,可考虑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机制和科研项目评审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三是努力营造容忍失败、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敢于冒险、勇于试错,并提供相应的机会空间和政策保障。不断培育适合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运用,培育一批产业核心专利和重大技术标准;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猜你喜欢
要素机制智能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智能前沿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