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不去的抄写时光

2018-12-17 19:33朱耀成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1期
关键词:手抄流行歌曲日记本

朱耀成

作文君

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到了,我们深知老师们平日对文字的爱好,特开辟了这一小块园地,邀请老师们来自由耕种。老师们平时的练笔、创作、生活感悟,或教学生活中发生的趣事,都可以记录下来,交给我们(来稿请发送到邮箱1300990915@qq.com,主题中标明“园丁花园”,一经刊用即奉寄稿费、样刊和刊用证明哦)。这里是老师们自由表达的舞台,到底是种花还是种树,说甜还是说辣,全由老师们做主。作文君退下了,老师们尽情发挥吧!

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作者自称的所谓“笔者”,已被戏称为“键人”“触生”“打手”“鼠辈”。不知是否与生俱来的惰性使然,习惯了做“键人”,现在倘若要用钢笔写一篇哪怕只有千把字的小文章,都懒得动笔了。

虽说现在对“抄写”望而生畏,然而回溯到二三十年前,抄写就像吃喝拉撒睡那样简单、自然。

80年代中后期,像很多孩子一样,我迷上了抄写流行歌曲。那时哥哥还在外地读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就会带回一本精致的日记本,里面全是流行歌曲和精美图画。我自然如获至宝,买了笔记本依样画瓢地“复制”下来。

《敢问路在何方》《一剪梅》《粉红色的回忆》等数百首歌曲连词带谱就鲜活地移植过来了。为了让歌本显得更美观亮丽,还会在空白较多的地方用水彩笔画些花鸟虫鱼之类的画儿,或从杂志画报上剪些小图片装饰美化。看到自己的歌本被同学争相传抄,心情也格外舒爽。

抄写歌曲的习惯从初一坚持到了高三毕业,在那青葱的岁月留下最美的记忆。如今,每当那些经典歌曲响起,过往岁月的帷幕总会即时拉开,这才觉得那风雨阴晴的过去近得似乎还可以伸手触摸……

到了初二,则迷上了写日记。那时哥哥才参加工作,去他单位玩了两天,回学校时就拿哥哥给的几块钱买了本日记本,开始正儿八经地写日记了。那时写日记,时间天气一样不落,虽然记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也是当时心情的最真实写照。

从1988年初二开始,一直到2008年的某一天,坚持了整整20年,留下了30本厚厚的本子。有拼搏的成功,有失败的反省,有屈辱的愤懑,有揪心的悲怆,有失意的彷徨,更有情感心路的苦辣酸甜……这上百万字的真实记录,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经常翻看那些泛黄的纸页,就如同推开了记忆的天窗。

后来成了“键人”,想改用电脑记日记,也许是生活色调太灰暗吧,没多久热情就消耗殆尽,竟彻底断了写日记的习惯,现在想想,也只能是一声叹息。那写日记时防同窗如防贼的学生时代,那皎洁月色流淌的窗前奋笔疾书的日子,已经在追思中定格、尘封。

读大学时,是手抄最疯狂的时期。那时,下午大都没有安排课,于是上图书馆就成了下午的唯一去处。读书首选文学,看到篇篇字字珠玑的汉赋唐诗宋词,摘抄成了必然选择。甚至一些现代作家的小说,明明知道可以随时借阅,还是选择了手抄。印象最深的当数庐隐的《海滨故人》,不知是当时有太多莫可名状的惆怅情怀,还是特喜欢那小说中的民国色彩,竟一字不落地把这篇几万字的小说抄了下来。

回味“手写”留下的温馨记忆,让人感慨万千,却再也没信心重新拾起。就如上面的文字,如果要一笔一画地手寫下来,还真没了勇气。

猜你喜欢
手抄流行歌曲日记本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没有遗失的日记本
Pros and Cons of the Internet
小小日记本
我的日记本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