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春
摘要:“学本教学”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价值,主张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以自学、互学、展学为主要路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空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导学点”;优化课堂导入艺术,助力学生自学、互学;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展示交流”,帮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本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50-03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形态正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变,与之相应的教学新模式也层出不穷,其中“学本教学”模式为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学本教学”模式并非是凭空想象,更不是简单地标新立异,而是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价值,倡导以自学、互学、展学为教学方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度契合。
“学本教学”理念大力倡导学导型教学和学本型教學,这迥异于传统的“满堂灌”和时下的“满堂听”,而是力求呈现“满堂学”的教学场景,真正实现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在具体实践中,“学本教学”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导学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善于去寻找、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必要时完全可以打破常规,跳跃式地选择教材内容,也可以将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归还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意识。其次,有了一份好教材,教师还需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状态来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继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导学案,利用设计好的“导学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与互学。再次,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对多渠道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进行合理地取舍,在学生的交流中伺机插入知识增长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活教。
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为郑成功那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话寻找历史佐证资料。课堂上,学生围绕郑成功如何“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方面在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自学+互学”便轻松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笔者适时引导学生联系本课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台湾》,从中体会那深植于台湾人内心深处的对郑成功的敬仰情愫,并激发学生课后查史探究的兴趣。教学坚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
二、优化课堂导入艺术,助力学生自学、互学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可见,优化课堂导入艺术对整个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直接维系着整节课堂教学的成与败。那么如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心理和认知上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教学诗人杜甫的《绝句》时,笔者并未急于直接切入教学主题,而是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扇窗,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就是一扇窗,那么你又能通过这扇窗看到些什么呢?”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意念中的美景:有的看到窗外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飞翔的海鸥,有的看到窗外飞机在朵朵白云中穿行,有的则看到窗外青山秀水……笔者适时巧妙地揭示主题:“教师真的想不到这扇小小的窗户竟包含着这么多美景!今天,教师将和同学们一道透过这扇窗去领略西岭那千年不化的雪景。”(板书课题)如此看似不经意的导入,不仅收回了学生们那一颗颗已在课间放飞的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带领学生步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为接下来学生的自学、互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这段导入语中的精妙之处远不止在此,重要的是学生还从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含”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课堂导入,融知识、趣味、思想、艺术于一体,有利于帮助学生“乘超时先导之舟,达学而不厌彼岸”。
三、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展示交流”
“学本教学”主张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学、互学、展学为主要路径。[1]展学即学生展示所学,是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上台展示交流,并与台下同学互动的一种学习方式。“懒娘会调教出勤快的孩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学会做“懒娘”,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去和学生平等交流,用开放的心态、恰到好处的导学问题来给学生营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去学习、交流,从中感悟、归纳,进而掌握新知。
在展学环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展示自我,并及时给予鼓励,适时设绊,让学生思维再碰撞,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段师生对白: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自己读课文的体会,从文中感受到青海高原那株柳树具有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存意志。可教师总觉得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在第8自然段中用很多笔墨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应该删去吗?
(学生短暂沉默,但很快活跃起来。)
生1:教师,这段不能删,因为作者家乡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三两年就长成了一株柳树,但青海高原的柳树却要经历许多次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两者相对比,赞扬了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生命力。
生2:作者对家乡灞河柳树的描写在文中起了对比、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让人肃然起敬的生命力。
……
师:嗯,有道理!看来这段不但不能删,更是作者写作的高妙之处呀!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没有烦琐地分析讲解,而是及时布下疑阵,把问题推给学生。教师只是积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来帮助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新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时代”需要教育大师的理念引领,更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积极践行,大胆探索,勇于质疑。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只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或许有人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学本教学”模式无疑是其中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龚雄飞.龚雄飞与学本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7.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