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欢
摘 要: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以及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传统的中国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的美术史也经历了演变,这是由于西方社会内部交流和外部主动吸纳所致。那么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发展转型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以近代中国画的转型与文化情境的关系展开探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画;发展转型;文化情境
近现代中国画面临着转型与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不小的冲击,所以,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变革的呼声逐渐兴起。无论是何时,“美术革命”都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画也是要发展的,所以它就面临着转型。文化的转型与文化情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近现代中国画
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艺术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中国画有很多种类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近现代中国画与传统国画是有一定区别的,近现代中国画吸取了西方的文化潮流,将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有了近现代中国画。近现代中国画公认的创始人有徐悲鸿和刘海粟两位国画史上有名的大师。近现代中国画是在继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发展出了三支派别,分别是模仿派、个性派、变革派。所谓模仿派就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主要在于模仿,传承的意味比较重。所谓个性派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树立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的个性,但是并未改变传统的模式。所谓变革派就是以继承传统为基础,力图变革创新,突破了传统模式,但是没有破坏传统特色。
事实上,很多人在欣赏传统中国画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区。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画就应该是传统的文人画,只有这一种形式,其实不然,近现代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已经突破了固有的文人画。“文人画”仅仅是传统中国画的一部分,因而不能代表中国画全部。
二、近现代中国画的改革与发展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这不是一段很长的历史,甚至只有短短的38年。不要小瞧这短短的38年,在这期间,中国政治发生巨变,中国社会由封建帝制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由于处在历史的战争期,许多艺术家大量西移,因此就出现了新的艺术中心,这对于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西画东进成为了一个显著特点。
革命新政府在成立之后,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对于推广新文化及美术教育带来了不少新的趣味,有许多曾经留学于西方的绘画大家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注于我国绘画之中。如陈师曾、郑锦、金城、林风眠、徐悲鸿等,他们介绍了不少西方绘画的新思潮,西画与中国画并用,这是这些绘画大家为我国绘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后期,“五四”时期留学海外的大批青年美术家学成归来,投入了我国的美术事业发展当中,使我国的美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了一个充满朝气、人才辈出、盛世空前的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国的绘画事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侵略战争虽然阻碍了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美术事业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调整了发展方向和步骤,把目标指向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我国已经基本上停止了内战,但是也因为战争百废待兴,中国美术史进行了一次新的革命,牢牢地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改变美的观念、美的步骤。
20世纪至今是破与立的时期。此时的文人超乎以往,用笔墨将汉以后贯穿了近两千年的家国与民族理想体现得最壮观、最开阔、最远大、最透彻、最完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禅、崔如琢等就是代表。他们在画里所散发出来的雄健、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气质,不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此时与过往所有仁人志士琢磨与追求的完美境界。
三、中国画的发展与文化环境
中国画的发展,不是在一个狭隘、封闭的环境中独自发展,而是与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品类彼此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前进的。这就凸现了中国画的“宽容性”,能够与各画种并存共荣,融合于一个文化环境,中国画对于艺术上的差异性,一般没有排他性,而是善于从中摄取养分融入自己的血液。所以,我们的中国画才没有凝固在一个点上,而是顺应时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现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面对世界各式各样的文化,我们如何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发展中国画,这成为了我们新的关注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必须和祖国建设的节拍一致,必须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对于国外优秀的文化,我们还是要采取“拿来主义”,积极吸取优秀文化,不能够“固步自封”。我们要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美术文化,在美术史上推不倒、冲不垮的,足以代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好作品,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岿然耸立,在传统艺术的星空璀璨发光。
四、美术与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以及特征。美术对于人类来说,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同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美术文化一定要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如果艺术不能反映本民族文化,那么艺术就失去了它的传承意义,同样的,我们的学习也失去了意义。
其次,我们还需要充分同世界多元文化相交流。文化切记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吸收对方有利方面,才能够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创新。学习,吸收优秀的文化,可以使我们对美术有深刻的了解,更加了解人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术、什么样的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发挥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
五、结语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纵观中国的历史,是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进程中,西方文化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这场巨变中,从西方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带回来了新鲜的血液。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中国是现代化,而不是西化,我们仍旧保持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传统美术文化。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这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国美术的不断改革,引领着我们的美术事业走向了现代,走向了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大大推动了我国绘画事业的发展。中国绘画不但关系到中国美术的未来,而且也关系到以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情操。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这是文化大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我们的绘画事业,对于我们的中国画进行发展与转型,培养出优秀的一代、辉煌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尹宣胜.近现代中国画发展转型与文化情境关系的探讨[J].艺术评论,2010,(12):63-68.
[2]刘妍.论全球视野下中国美术的发展——以岭南画派为例[J].探求,2017,(05):104-108.
[3]尹宣胜.探索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方法论缺失的文化根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01):22-27.
[4]蒋彩霞.中国传统绘画向近现代转型中方法论缺失的根源[J].青春岁月,2014,(12):113-113.
[5]林素梅.自觉的变革——清末民初中国山水画转型简论[D].杭州师范大学,2007.
[6]胡正敏.在文化情境中理解国画的意蕴[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1):274.
作者单位: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