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题或参加数学考试时,心跳加速、手心发汗甚至脑袋一片空白——如果你也有这种感受,说明你患上了数学焦虑。据调查,大约每100个受教育的人中就有20人患有数学焦虑。
学习的原理是“刺激—反应”,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学习数学时,为掌握定义、法则和公式,学生会进行高强度地训练,在题海战术中不断地试误使他们产生挫败感、焦虑感。
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念和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如不知道学数学的目的、把数学当作一堆枯燥的公式等,因而产生焦虑情绪。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育学教授JoBoaler通过追踪英、美两国几千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得出结论,他鼓励用成长性思维帮助孩子打败数学焦虑。
成长性思维是指相信头脑是可塑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的。与此相对,那些具有固定思维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智力有限,能学的东西也有限。
JoBoaler教授建议老师、家长可从“成长性思维”的方向引导孩子学习数学。
科学引导孩子挑战难点。科学已经证明,智商如同肌肉,是可以被发展的。多挑战,孩子会越来越聪明。但要注意的是,挑战数学难题必须要有前期的知识铺垫,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
肯定孩子学业上的努力,并关注孩子犯错时的原因。研究人员发现,成长性思维强的人更关注自己的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
不要对孩子说自己当年在校时数学很差、讨厌数学之类的话,因为家长对数学的焦虑容易传递给孩子。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拉开孩子数学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数学思维。具备数学思维的孩子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据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