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全力以赴做喜欢的事

2018-12-15 05:07黄芳芳
经济 2018年23期
关键词:代工碳纳米管石墨

黄芳芳

人物简介:

刘忠范,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评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9)、“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09)、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中组部“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10余项。撰写的《纳米技术与人类生活》被收录在小学课本中。

从学生时代的学霸到赴日留学,再到学成归国创办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从研究LB膜到碳纳米管,再到石墨烯,每一次都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人生重在积极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没有对错,全力以赴就好。我最大的优势是有耐力。认准的事儿,我会做到底。”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院士回首过往岁月感慨地说。

做学问不拘泥,与人交往亲和有礼,这是刘忠范院士留给《经济》记者的第一印象。“其实我一直是学霸”“把材料做到极致,找到好玩的用途”“我不反对发Paper(论文),但别拿它说事儿”……他的风趣直爽,让采访顺畅而轻松。

“全力以赴去做”

“从小到大,我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父母是典型的农民,用土话讲是‘斗大字不识一口袋。得益于母亲的坚持和父亲的辛劳,供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识字,才让我一路走到今天。”刘忠范回忆道。

在孩提时代,刘忠范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甚至嗜书如命。在采访前,记者偶遇有人赠书予他,他欣然接受。记者提议帮他提书,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自己来,我怕你把书拿跑了。”

他读书广博,家和办公室共有4间大书房。“人生不可能什么都要亲身经历。唯有通过书本才能把别人的经历嫁接在自己身上,我们也能从书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自小受大哥的影响,喜欢唐诗宋词,兴之所至便吟诗作赋,并结集成《诗意人生》。“一个人不管多忙碌,最重要的是寻到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刻。看书、写诗,换换脑筋也好。”

人生是由无数道选择题组成的,而命运最终的决定者,正是自己。“我的选择现在看起来还不错。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得一辈子当农民,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无法出国留学。我是生逢其时,早一点或晚一点都不行。”刘忠范毫不犹豫地说。

1984年,他初到日本,被安排到横滨国大读硕士。“那时,我还没有真正喜欢上科学研究,但我很用功。后来,我投奔了名气很大的藤岛昭先生。从横滨国立大学到东京大学,在研究上算是一个转折点,在藤岛昭先生那里读博期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藤岛昭先生能够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鼓励你深入挖掘下去,给了学生非常大的自由探索空间,但是总能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你的面前,鼓励你不要气馁,坚持下去。”刘忠范这样回忆导师对自己的影响。

博士毕业后,刘忠范想去美国继续深造,拿到了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Adam Heller教授的博士后位置。无奈被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拒签两次。第一次被拒签的理由是有移民倾向,对方曾反问他:“你在日本待了这么多年,怎么知道你到美国就一定能回国呢?”

第二次,刘忠范向藤岛昭先生倾诉被拒签的烦恼。没想到藤岛昭先生要亲自做担保。“导师领着我到大使馆办签证。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连我也做不到。”但大使馆的人对藤岛昭先生说:“这事儿跟你没啥关系。”当时,刘忠范既尴尬又生气。如果他去美国了,也许是另一种人生。“尽管有时不被命运选择会失落,但我每个时期都很用功。因为我的理念是积极地选择,全力以赴去做,不为选择后悔。”

后来,他选择到冈崎市的分子科学研究所做井口洋夫先生的博士后。两年下来,他对科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我获得了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勇气,这对我后来从事纳米碳材料研究,影响深远。”

结缘石墨烯

1993年,刘忠范选择回国。

“我选择到北大,完全是因为化学系的蔡生民教授。当时他想寻觅接班人,藤岛昭先生向他推荐了我。那时我在冈崎市做博士后,对此事没有上心。蔡生民教授从东京赶往冈崎,那天新干线出了故障,大半夜才到达冈崎和我见面。我被老先生的韧劲和真诚感动了。后来,我带着井口先生和藤岛先生送给我的一卡车仪器设备回国了。”他回忆说。

“蔡先生一直喊我‘小刘,见到我的学生却称呼‘老师。我问其故,蔡先生笑着改了称呼。对比之下,还是‘小刘更亲切、顺耳。今年老先生已85岁高龄,我专门邀请他参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他看了非常高兴。我能在北大闯出一片天地,没有蔡先生的提携,也是很难的。”刘忠范充满感激地说。

“1993年-1998年,我所做的学术研究还有日本留学时期的影子。1998年,材料界里的碳纳米管就和现在的石墨烯一样时髦。在实验中,我把巨大的碳纳米管分子一个个排起来,全世界我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一开始我找别人要碳纳米管,后来他们供应不上,我们就买炉子自己做。这些炉子也能做石墨烯。2008年,我花了半年多到全世界去考察,最后下决心做石墨烯。碳纳米管的研究交由团队的另一位老师负责。”刘忠范说。

碳纳米管从1991年开始风靡世界,至今已有27年。由于它结构复杂,制備难度极大,无法大规模应用。很多人怀疑石墨烯是另一个碳纳米管。刘忠范却认为,石墨烯结构相对简单,目前能够规模化制备,只是品质还有待提高,因此,石墨烯比碳纳米管的前景更加光明。

石墨烯是21世纪的战略性新兴材料。从2004年,石墨烯被发现至今已有14年。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目前石墨烯仍在人们期望的顶峰,但现实是石墨烯的性能还不够好,原材料的质量还不足以支撑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杀手锏级的应用还未找到。

但是,国内从业者对石墨烯十分追捧。截至2017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营业范围包含石墨烯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4871家。在过去数年内,全国各地成立的石墨烯产业园、创新中心、研究院以及产业联盟已超过40家。

“一位外国学术界的朋友曾告诉我,欧洲石墨烯企业有200多家,他们也面临应用的难题。”刘忠范认为,石墨烯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成本,当某种东西离不开石墨烯时就会不计成本。问题是石墨烯如何找到非它不可的用途。“但是现在石墨烯被宣传过头了,很多人老说我泼冷水,其实我是最积极的人。如果我们能集中精力把这个难题解决,做出高端的产品,石墨烯才有更广阔的市场。”

“急什么,我们还有明天”

石墨烯行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大家做得太多,甚至迷失了方向。做石墨烯的人应该想清楚,到底是为了发表论文或赚钱,还是解决产业问题。

刘忠范的答案是后者。2018年10月25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正式挂牌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不讨论Paper(论文),我不反对发Paper,但别跟我谈Paper,要告诉我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BGI要做的是石墨烯产业的核心技术,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刘忠范这样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的导师藤岛昭先生发现了“本多-藤岛效应”,开启了太阳能转换和利用的新领域。本多是藤岛昭先生的老师,这个新效应是藤岛昭先生在学生时代发现的。藤岛昭先生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也积极致力于把基础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化,他的合作企业有数百家。“我相信,我现在做的事情深深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和企业究竟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多年来,刘忠范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把政产学研有效地结合起来呢?他认为,政府应该起黏合剂的作用,把这些研究机构和企业有机地黏合起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我不相信大学教授直接办企业是最好的做法,也未必有什么竞争优势。其实大学教授手里的专利成果离产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就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它将有效地填补这个巨大的鸿沟。”他自信地说。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提炼,刘忠范在2018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研发代工”的提案。他进一步解释,“代工”就是给企业打工,而“研发代工”就是给企业打工做研发。这个词大家一听就懂,它是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往往是闭门造车、自得其乐,科研成果很不接地气,绝大多数都是束之高阁,发了文章了事。‘研发代工是反过来做事,直接从企业找到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做研发,真正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这样做出来的成果自然很容易落地,市场全部交给企业去做,各司其职,优势互补。通过给科研人员一定的市场份额,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同乘一条船,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通过全过程的利益捆绑来调动起双方的积极性。”目前BGI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研发代工伙伴关系,全力推进烯铝集流体、烯碳充电枪、石墨烯智能窗、石墨烯量子点材料、石墨烯涂料、石墨烯电暖画、石墨烯散热膜、石墨矿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工作。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子,不僅作为两会提案,我还作为党派提案上报北京市委,得到蔡奇书记的高度评价。大家都意识到当前的科技评价机制存在很大问题,人们盲目地追求发表文章。我希望给这个困局提供一个参考样本,让大家看到原来科研还可以这么做。”刘忠范认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包产到户”释放了8亿农民的活力和积极性,而“研发代工”将会释放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穷创造力。“研发代工”会让科学家们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让中国的企业更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学术研究到每个人的生活,真的不需要着急,因为我们还有明天和明年,而且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每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都能够科学地规划未来,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做下去,我们必将拥有绚丽的明天和多彩的人生。西方有一句哲言,停下脚步闻一闻玫瑰的芬芳,我们也应该放慢脚步。”刘忠范说。

刘忠范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家张益唐的故事。他曾经是一名编外讲师,默默无闻,但执着地研究他所喜爱的孪生素数问题,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终有所获,仅凭一篇论文就奠定了在数学界的地位,被载入数学史册。“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对于科学家来说,一辈子一件事情足矣。”刘忠范感叹道。

猜你喜欢
代工碳纳米管石墨
国内单体最大的培藻膏代工工厂落户安徽,年产能7万吨
石墨系升温球的实践与应用
OEM的危机与转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石墨烯的健康路
代工厂商创牌博弈与角色转换模式分析
碳纳米管阵列/环氧树脂的导热导电性能
聚赖氨酸/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大米中的铅
拓扑缺陷对Armchair型小管径多壁碳纳米管输运性质的影响
石墨矿中固定碳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