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君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会热点新闻的频繁更替,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新词新语的产生根植于流行文化,传播速度飞快,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中的词汇,也为流行文化增添了一份新鲜感。本文通过引用近年来中外新词新语的例子,分析其背后的流行文化,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新词新语;流行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1、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会热点新闻的频繁更替,新词新语层出不穷。纵观中外,自互联网普及和各类社交媒体兴起后,为适应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大量新词新语涌现出来。有些新词新语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基本词汇,而有些新词新语则只多用于一段时期,成为某种流行文化的代表。不可否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词新语虽能体现当代的流行文化,但又为传统的语言文化带来了冲击。本文将通过大量举例,辨析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为正确认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提供借鉴。
2、新词新语的界定
语言是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同时语言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新词新语的发展,一定时期的是特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新词新语及其翻译的研究在逐渐升温——从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特点、其文化背景等方面,贯穿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进行研究,但时至今日语言学界对于“新词新语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还很模糊,通过翻阅词典、查阅资料,笔者认为对于新词新语的界定可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这类词语必须是近段时间产生的,时限在近几年或近几十年内;第二,这类词语一般是随社会发展而衍生的,既可以是被创造出的也可以是旧词随变迁而衍生出新的意义或用法;第三,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使用。这种时间上的“新”和形式意义上的“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词汇新的生机活力,反映出流行文化的变迁。
3、新词新语的构成特点
不难发现,无论中外,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词新语出现,像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回顾近些年的新词新语,如“反恐,反贪,脱欧”、“电子商务,互联网+,一带一路”、“女权主义,丁克,给力”等,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段可追溯的流行文化。而这些新词新语的构成也有迹可循,通过对大量新词新语的研究,笔者认为新词新语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3.1旧词衍生出新词新语
在词汇的发展中,时常有“旧词新义”的现象,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也大不一样。以“同志”一词为例,这个词最初并不是作为称谓语来使用的,意为“相同的志向”。然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到了近代,于20世纪早期,“同志”一词越来越流行,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许多革命的群众团体内部成员之间都互称同志,成为一种有共同的政治信仰或同一政党成员之间的特定称谓,具有革命归宿感,赋有亲切、尊敬的感情色彩。经过波折到了现在,“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带有了一种新的色彩。(王枫与李树新, 2005)“旧词新义”的出现并非音义任意结合的结果,而是以意义的相关性或读音的相似性作为依据产生的,如“下课”现泛指“停止某人的工作或者被解雇”之义、“A thing”现表示“一种潮流、时尚”之义。其实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词语的含义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3.2新事物催生出新词新语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应运而生,而新词新语就像一个个时代的烙印,从粮票、布票到万元户、大哥大再到反恐、申奥,这些承载着时代文化背景的新词慢慢地被时光遗留在那些年代。现如今,新事物依旧不断出现,新词新语也屡见不鲜,“我也是醉了”、“喊麦”、“尬聊尬舞”、“然并卵”、“何弃疗”、“666”、“2333”等新词新语成为当今年轻群体日常聊天使用的词汇,因其简洁生动、富有青春气息、朗朗上口而为年轻人所偏爱。不止国内,国外的新词新语如“Youthquake”、“Milkshakeduck”、“Dama”也同樣值得探究。“Youthquake”直译为“青年震撼”,意指年轻人的行动或影响力造成重大文化、政治、社会变化;“Milkshakeduck”指爆红但很快被发现有不堪过往的网红(英伦圈,2017);而“Dama”指的就是中国大妈,《华尔街日报》称大妈群体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在流行文化的推动下,新词新语如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给人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象。
3.3方言或外来词幻化出新词新语
回顾2017的新词新语,“扎心了,老铁”、“dei, dei, 讲的dei”、“你有freestyle吗”、“打call”等都是方言或外来词幻化而成的新词新语。2017年12月18日,“扎心了,老铁”被选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此词最早出现于某直播平台的弹幕当中,“老铁”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是“哥们儿”一词的别称,而“扎心”则是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刺激。(jiayuan,2017)早先的新词如“雄起”、“歇菜”、“搞定”也是各地的方言,此类方言带着极强的地域特色,通过跨域使用掀起一阵方言词的波澜,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而外来词变化为新词新语也并不陌生,英语中“cool”变为“酷”、“show”变为“秀”、“Blog”变为“博客”,日语中的“コン(kon)”变为“控”都是广为人知的表达。
新词新语就像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也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阎新艳, 2014)这些新词新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中的词汇,也为流行文化增添了一份新鲜感。
4、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及其使用情况
我国自改革开放、经济崛起以来,社会体制在不断革新、对外交流愈加频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最显著的反映就是大量的新词新语。不得不说,新词新语能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虽然有些新词新语只是风靡一时,却深刻地留下了时代印记。总而言之,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相互交织,流行文化沉淀之后凝练成一个个新词新语,而新词新语代表了一段段流行文化。
社交媒体如国内的微博、微信、国外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每年都催生了大量新词新语的产生,然而这些新词新语可谓是良莠不齐,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不同的新词新语带着不同的能量。“逆袭”、“打call”、“正能量”这类新词新语带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儿,而“日了狗了”、“小婊砸”、“白莲花”这类新词则带着一种贬低他人之义,难登大雅之堂。现如今,新词新语如同病毒一样,传播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不出几天便人尽皆知,既然新词新语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个部分,对语言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对新词新语的规范化研究则是一个更重要的部分。面对新词新语的“创新”与“规范”问题,笔者认为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既要欢迎新词新语的出现又要规范不当的新词新语。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主要靠创新,在积累中没有创新,这个民族就会走向衰老和灭亡。(谢娟丽,2005)虽然对语言的规范不能过于严格,但是对语言的规范是必要的,尤其是新词新语,否则可能导致语言出现混乱。正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累觉不爱”这类词语,非常容易混淆人们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的使用,应当受到规范。
其实,自由的社会背景提供了语言推陈出新的环境,给了语言活力,而新词新语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活力。只要新词新语符合社会表达的需要,又有利于交际,我们就应该留出其生存的空间。规范并不意味着要阻止新词新语的出现,而是要使其更符合我国的大国形象,符合我泱泱中华的千年文化底蕴。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词新语的出现,带着着流行文化的氣息,为汉语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5、结语
美国学者布赖特1964年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因此,词汇的衍变是社会衍变的反映,新词的产生与更替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结果。(王丹云与倪世就,2015)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总要在语言中留下痕迹,沉淀到语言的词汇中,而词汇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新词新语承载着时代脉搏跳动的讯息最能体现社会的变化。笔者认为,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相互交织,流行文化是新词新语萌芽的温床,而新词新语则是流行文化的象征,二者相辅相成,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Jiayuan(2017).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十大网络用语. 2018-02-22, 取自http://www.xitongzhijia.net/news/20171220/115295.html.
[2]王枫与李树新(2005). “同志”称谓历史嬗变和其语义特征. 内蒙古大学学报(3):93—98.
[3]王丹云与倪世就(2015). 浅析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中英汉新词的衍变——以近年来流行新词为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12):114—116.
[4]谢娟莉(2005). 论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新词新语.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109—112.
[5]英伦圈(2017). 牛津词典2017年度词汇公布!“奶昔鸭”到底是个什么鬼?.2018-02-22, 取自http://www.sohu.com/a/211289661_167657.
[6]阎新艳(2014). 新词新语——流行文化的镜子. 《教育教学论坛》(2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