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之恒
在距离法国巴黎市中心11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布尔歇机场。它是巴黎这座欧洲名城发展为全球航空枢纽的第一颗“种子”,并曾经见证了人类航空史上的诸多重要时刻。如今,它又被改造成了规模宏大的法国航空航天博物馆,静静地重现着人类飞向蓝天的一段段珍贵历史。
1783年,蒙哥尔费兄弟用他们的热气球,实现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想。然而,热气球和随后出现的氢气球,行进方向完全受制于风,可以说是“听天由命”。为了寻找一种更易于操纵的飞行方式,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有人从鸟类飞行和船舶设计中寻找灵感,尝试了人工翅膀、风帆、船桨、脚踏螺旋桨等多种方案,但都不尽如人意。直到引入机械,可以控制飞行方向的飞艇才最终得以问世。先是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而后利用电动机,终于,第一艘可以在起飞之后回到出发点着陆的飞艇,在1884年诞生于法国。
气球和飞艇满足了人类飞行的梦想,也给法国乃至欧洲社会带来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不少科幻作家甚至展开了关于“空中宫殿”的畅想呢。
1909年,路易·布莱里奥飞越英吉利海峡的冒险使法国人完成了飞机走向实用化的第一步;两年以后,在意大利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世界各国看到了飞机应用于军事的广阔前景。而激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成为军用飞机大显身手的舞台。
罗兰·加洛斯座机残骸
当时的飞机需要将螺旋桨装在机头来获得更好的机动性。为了让机枪子弹能穿过螺旋桨,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在每个桨叶后面加上一块防弹的楔形钢板,用来弹走可能打中螺旋桨的子弹,发明了第一种实用的战斗机,也开启了人类在空中厮杀的时代。1918年,在战争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结束的时候,加洛斯在空战中不幸牺牲。他的木质结构战机很陕在战场上失散,只有严重变形的机枪和发动机保留下来,成为他仅有的遗物,讲述着这位传奇飞行员“发明战斗机,死于战斗机”的令人唏嘘的命运。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航空技术突飞猛进,而这些技术当中,又有一部分服务于民航领域。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喷气式发动机,就在战后改变了空军和民航。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不断完善的喷气式民航机,逐渐成为航线的主力军。而后,业界对未采市场白勺预判认为,民航会同看大容量客运和高速客运两个方向分别演进。这样的理论,促成了像“波音”B747这样的宽体客机,以及“协和”超音速客机的诞生。
早期型“波音”B747
在博物館里,我们可以看到B747的内部被有计划地进行了“解剖”,使人们有机会看到飞机内部的各种管线,以及客舱之下货仓里随机托运的货物。
在专为“协和”超音速客机设置的展厅里则蕴含着更多的故事。这里对“协和”式客机第一架原型机和一架后期量产型机的展示,可谓各有侧重。原型机的机舱里,若干老式天文观测仪器,见证着它运载天文学家“追逐日全食”的经历;而凭借超音速轰动世界的“协和”,在正式投入客运飞行之后,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最终随着技术老旧和巨额亏损黯然谢幕……
“协和”客机的第一架原型机
徜徉于这家博物馆,里面的每一架飞机背后,都有一段关于探索和创新的故事。如果站在人类科技史的视角上回望,对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舒适、更安全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最后成功还是失败,都值得人们铭记。